也只有二十几岁,但考虑问题还是蛮周到的。
“好的。”
辞别队长,颂猜领着温嫂子和孩子就爬山涉水回到了那条溪水边,祭拜两天前才牺牲的三位队友。同行的孩子还小,他就几乎是骑在颂猜的脖子和肩头上过去的,来回七个多小时,大嫂的两条腿也没有落后半步。傍晚时分回到村子,去到大嫂家,才知道她家里还有一位约五十岁的母亲,孩子的外婆。这位大婶颂猜也认识,在田里随段叔劳作的时候常常见到,只是无法语言沟通。颂猜也不爱说话。
从此,颂猜也多了一个新的去处。他遵照队长的指示,几乎每隔一天就会跑一趟这个失去顶梁柱的三口之家去看看,帮着她们干一些可能的体力活。而她们家,也把颂猜当成是自家亲人一样,替他缝补浆洗。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从来都会等着他过来的时候一块儿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由于已经编入了保安队,颂猜即刻就参加了保安队的操练。上午出操,参加巴裕自编的一套每日两小时的团丁训练,下午仍然帮着段叔干地里的活。这个时候,巴裕腿上的伤还没有好,不能亲自教颂猜打枪射击,所以暂时没有给他配枪,也不用站岗放哨。
眼看着,罂粟花已经开得漫山遍野,再过几周,就可以割浆收获了。
乘着短暂的农闲赏花的好日子,段叔也为跟村长商量好的事情做好了前期工作。这一日,老段把颂猜和巴裕叫到了家里。
等颂猜和巴裕坐定,段叔从里屋搬出来一堆书放在了正厅的桌子上。
“村长素察已经同意,在我们这个村子里呀,办一个文化班。想办法让孩子们读点书,也识些字。”
“哦。”巴裕应承了一声,他也知道素察一直以来有这么个愿望。村子里有三户人家送自己的几个孩子到清莱和美斯乐读寄宿,但大部分的孩子们都在村子里散养着呢,包括村长家里的三个女儿,和老段家里的一女一儿。可这个事情,跟我们两个有什么关系?
“颂猜是个文化人,在中国读过完整的五年制小学。”
听到这里颂猜心里一惊,他突然想起自己读过六年书呢。四年级的时候满舅让我留过一级。但这个不是今天的重点,他紧张地看着段叔。
“所以,我跟素察讨论之后,打算让颂猜来做这个文化班的教员。”
“噗呲”一声,巴裕笑了出来。他是听说过颂猜读过一些书,为此自己还有那么丁点小羡慕,因为我就是个文盲嘛。但让颂猜来当教员?学生是谁?在哪里上课?村子里有书吗?巴裕觉得这个事情有点好笑。
颂猜这一刻完全愣住了!这怎么可能?他想起自己读书时候的那些淘气和调皮。
“这不,我把美斯乐那边的小学课本弄了几套过来。有不少纸呀,笔的,还有粉笔!”
颂猜觉得段叔不是在开玩笑了,心里异常忐忑地问道:“教谁?教什么呀?”
“村子里六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都要来参加听课。”“教国文和算术。”
“啊……?”颂猜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不敢抗拒,但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担忧:“可我不会讲泰语呀?”他知道村子里面的孩子大部分讲泰语,年纪大一点的开始懂一些“国语”。
“这个不是问题。”
“你只管教就好了。孩子们听着听着就学会了国语,必要的时候,阿香应该可以为你做翻译。”当时在泰北这一带,国军残部以及家属被允许生活的地域和圈子里,不懂国语是没法混的。但是,再早期一些的华侨和他们的后裔,却是已经扩散到了泰国全境,以在曼谷做生意的潮汕人为主流。所以,在曼谷的商圈里,不会潮汕话,也是很难混的,这些是后话。
“啊……?”巴裕张大了嘴。他完全想象不到那个顽皮的大公主,怎么可能坐得下来当文化班里的翻译?他知道阿香可以讲一些国语,但读写还就是个文盲。泰文也是读写不出,还不如她的继母咧!
“什么时候开始?”颂猜战战兢兢地问道。
“半个月以后吧?”段叔如此回答。
他知道再过二十天,农活就该忙起来了。届时,把孩子们都锁到文化班里,每家每户的成年人就都可以调动起来,帮村子里割胶收胶、制作药膏啦,这几乎是村子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