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逍遥江山内 > 第757章 仁宗之死

第757章 仁宗之死

,历九十多年,经三度修撰、编辑和删改的《明史稿》终于定稿(武英殿本)并公开刊印和发行。

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工,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下旨全面改修《明史》中的《本纪》部分(也包括《列传》等部分),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这部重新勘改完毕的新本《明史》乃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本的《明史》可谓为丑化明朝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史书)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历史竟然花了几代帝王近百年的时间,其中的用意,不用我多说相信诸位也能看得出一点。

最重要的是,清朝在修《明史》中毁弃了大量明朝史料,到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下令再次修改《明史》,这其中对明朝的皇帝,大臣进行了不少改编和丑化,更刻意贬低了对明朝皇帝的评价。

比如,原《明史本纪》中的“英宗赞”称英宗“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经改修后的“英宗赞”则这样评价英宗说:“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僭滥,失亦多矣,或胪举盛德,以为无甚稗政,岂为笃论哉?”再如,原本评价明世宗为“中才之主”,而修改后的评价则变为:“且倚任权奸,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独何哉!”只要拿武英殿本《明史》和“四库”本《明史》对比校读,我们就会发现,在明朝十几位皇帝中,至少在景帝、英宗、武宗、宪宗、孝宗、世宗、穆宗等七位皇帝的本纪中,对传主的评语都有了显著的修改。经过这样的修改,明朝皇帝给后人的印象就在总体上就突出了“明朝多昏君”的特点,最大的丑化莫过于明成祖残杀建文帝遗臣和屠杀宫女的记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本《明史》中记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诛死仅用了“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而在“四库”本《明史本纪》中则改为了这样的叙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很显然,无论是原本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明成祖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

但这么一改,明成祖就成了以残酷的同磔刑处死方孝孺等建文朝大臣的皇帝了(夷族只是杀人多,统施斩首之刑,自然不在酷刑之列),就成了一个以残暴著称的皇帝了。而被污蔑的明成祖所谓活剐三千宫女说在正史档案中根本找不到相关文献。

试想这样的一本史书,都不曾出现朱瞻基弑父的记载,要知道当年清朝人算是满意,汉人是极为抵触情节的,所以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了达到满汉一家,也为了各自政治上的需要,编修的《明史》中对明朝的皇帝多有贬损的,试想朱瞻基当真做了弑父的事情,按照清朝皇帝的需要,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从这一点上足以说明,朱瞻基并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再者,明朝的史书方面除了清朝编修的《明史》外,还有一本就是《明实录》按照明代体制,嗣君登极后,即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历朝开局修纂实录,均设监修、总裁、纂修诸官。礼部咨中外官署采辑史事,并派遣官吏、国子生等分赴各地访求前朝事迹,札送史馆。《实录》正式修成后,卷首列御制序,臣下进《实录》表,纂修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誊录正副二本,底稿于正式进呈前焚于太液池旁椒园。正本藏之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年)后,转藏于皇史宬。副本初藏于古今通集库,后改藏于文渊阁,供后代阁臣、史官修《实录》时借阅参考。

所以其中的:一诏、二诰、三制、四敕、五册文、六谕、七书、八符、九令、十檄;凡下所上亦有十:一题、二奏启、三表笺、四讲章、五书状、六文册、七揭帖、八会议、九露布、十译。”它们是编纂《明实录》主要依据的原始资料,可谓是最为真实的记录,就是这样的记录中,《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对朱高炽的死都只字不提其死因,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朱瞻基弑父的记载。

这样说来,朱高炽死于心脏病或者什么突发性疾病猝死是极有可能的,至于什么朱瞻基谋杀,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因为5月12日驾崩,当时朱瞻基还在南京,6月3日才抵达良乡,按照过去的交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