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抗战之战地记者 > 第395章 徐州会战结束2

第395章 徐州会战结束2

已失,南京危在旦夕。

他从战略上判断:京沪战事一旦结束,津浦线必然是敌人攻击的目标。并根据对形势的分析,提出抗战的战略重点是“以空间换取时间”。

南京失守后,面对日军三路大军以猛虎扑羊之势,向徐州的夹攻,李将军深知自己的部队难与敌军相火拼,他抓住敌军骄狂之弱点,运用自己数万之哀兵,与敌展开运动战,“敌进我退,敌退我打”。

正所谓,哀兵必胜!

徐州会战虽然未能全部歼灭敌军,但它却把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主动歼敌一部达到防御的目的,从战略上来讲是正确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它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已由消积防御向积极防御的某些转变。正如陈将军所讲:“台儿庄之战胜即我游击战、运动战在战略上之功效也。”

徐州会战以中国军队的撤退而告终,但这一撤退是防守后的撤退,它使日军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全部落空,挫伤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目标未能实现。

这一点对军来说,尤为重要!

经过长时间的战争,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想要短时间内靠武力拿下中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将目标转移到了摧毁军民的抗战意识,只要意志崩溃了,那这个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只是很可惜,他们的目的在这一次的战争中再一次失败,甚至还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而中国军队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战略上符合持久消耗战的作战原则,并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徐州会战对中国及其军队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证明,中国的军队虽然武器劣、训练差、缺乏统一性,但在一次“典型的战役中”毕竟能够以优越的战略策划击败日本人。

对这次胜利贡献最大的部队之一竟是一些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的“杂牌军”。

其中最为惨烈的,莫过于一只震惊世界的军队,这只以地名命名的军队,川军!

草鞋斗笠出蜀川,誓死报国不生还!

台儿庄战役中最悲壮的序幕就是滕县保卫战。

守军指挥官川军中将师长王铭章以劣势兵力,阻击日军精锐矶谷师团超过3天,守城的川军自师长王铭章以下3000余官兵全部殉难,城内300多名重伤员得知消息后,宁死不落敌手,或以手榴弹自戕,全部壮烈牺牲。

“滕县保卫战”中川军无一俘虏……

此战过后,自淞沪会战川军第26师以全师4000余人战死3400余人,力阻强敌,成为参战的48个师级建制中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后,滕县之役,再无天下人不识君!此“君”即是川军。

类似于川军这样的军队在徐州会战中很多,大家虽然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大家用自己满腔热血染红了这个青天!

这次大捷还得力于其他战线的军队和游击队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他们阻挠敌人的运输线,在作战最关键的时刻拖住敌人的兵力。

其中最着名的当属于徐州大撤退的时候的游击战!

兵败台儿庄后,日本方面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他们不敢相信自己居然会失败,也不愿意承认这种失败。

所以,为了找回面子,他们当即开始增兵,13个师团,共计30万人开始赶往徐州会战,准备在这里重新找回自己的场子。

特别是在蒙城、永城、萧县、郓城、单县、金乡、鱼台相继失守后,日军欲对徐州的60万中国军队进行合围之企图已经越来越明显。

而深知在大平原与日本机械化部队决战并非明智之举的李将军为了不重蹈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覆辙,决定撤出徐州。

但在战争中,撤退远比进攻更难掌握,一旦操作失误,撤退立刻就会演变成大溃败。

这一点我相信他应该从金山卫登陆战中得到了不少的经验,在那次登陆战中,国军本来就是准备撤退的。

但就是因为错过了撤退时机,导致日军提前抄了后路,对国军的撤退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数十万大军被击溃,也间接导致了南京城的快速失守。

而这次为了让部队的撤退能够有序进行,李将军最终确定了撤退方案:各部队遇日军进攻后,稍作抵抗,然后寻找机会撤向山区、湖沼地区,化整为零,与日军进行游击战,然后逐渐脱离战场。

作战计划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