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把大家带入了绝境。
摩西深知,在这个艰难时刻,信仰的力量必须得到强化。他不断地向族人讲述神的旨意,告诉他们这是神对他们的考验,只要坚定信仰,神必然会为他们指引方向并提供所需。而神也确实没有抛弃他们,当众人干渴难耐之时,摩西按照神的指示,用手中的神杖击打磐石,磐石神奇地流出了清澈的泉水。这一奇迹让许多心存疑虑的犹太人重新坚定了对神的信仰,也更加信任摩西的领导。
除了水源问题,食物的获取也是一大挑战。在沙漠中,可食用的植物稀少,狩猎也极为困难。然而,神再次展现了他的慈爱与力量,从天上降下一种名为“吗哪”的食物。吗哪看起来像白色的小圆物,每天早晨都会出现在犹太人营地的周围。这种神奇的食物成为了犹太人在沙漠中的主要食物来源,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
在出埃及后的第三个月,犹太人来到了西奈山脚下。这座山在犹太教的历史和信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摩西登上西奈山,在山上停留了四十昼夜。在这段时间里,神向摩西颁布了一系列的律法和诫命,这就是着名的《十诫》以及其他众多的宗教条例。
《十诫》的内容涵盖了犹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是对唯一神的信仰的强调:“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这一诫命确立了犹太教一神信仰的核心地位,与当时周边民族多神崇拜的信仰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要求犹太人将全部的信仰和忠诚献给他们的神,不容许有任何的偶像崇拜。
其次,《十诫》也涉及到了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如“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等诫命,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为犹太民族构建了一个公正、和谐社会的基础框架。同时,还有关于家庭关系的规定,如“当孝敬父母”,这体现了犹太民族对家族伦理的重视。
当摩西带着刻有《十诫》的石板下山时,他发现犹太人营地发生了混乱。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由于长时间没有他的领导,一些犹太人开始崇拜金牛犊,陷入了偶像崇拜的泥沼。摩西看到这一情景,愤怒地摔碎了石板。他对族人的行为感到痛心疾首,严厉地斥责了他们,并重新登上西奈山,再次接受了神的诫命。
这次事件成为了犹太人信仰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让犹太人深刻地认识到,对神的信仰必须坚定不移,任何违背神意的行为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摩西在犹太人群体中的领导地位。
在西奈山停留一段时间后,犹太人继续向迦南地进发。他们在沙漠中跋涉了多年,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部落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一些部落之间因为资源分配问题产生了争执,摩西不得不进行调解,依据神的律法来判定是非。而外部,周边的一些游牧部落也不时地对犹太人发起攻击,企图抢夺他们的财物。
在应对这些外部威胁时,犹太人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军事组织。每个部落都派出强壮的男子组成军队,在摩西和一些有军事才能的人的领导下进行战斗。他们在战斗中依靠神的庇佑和自己的勇气,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摩西也逐渐衰老。他知道自己无法带领犹太人进入迦南地,于是在约旦河东岸,他选定了约书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摩西在临死前,再次向犹太人强调了遵守神的律法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进入迦南地,夺回神所应许的土地。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了犹太人的领袖。他带领犹太人来到了约旦河边。此时,正值约旦河的汛期,河水汹涌澎湃。但是,约书亚按照神的指示,命令祭司抬着约柜先行进入河中。神奇的是,当祭司的脚一踏入约旦河,河水就从上游停止了流动,下游的水也逐渐干涸,犹太人得以顺利地渡过约旦河。
进入迦南地后,犹太人面临的是与当地众多部落的激烈争夺。迦南地有着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源和繁荣的城市,但这些都被当地的迦南人、亚摩利人等部落所占据。约书亚采用了一系列的军事策略,逐个攻打这些部落。
在攻打耶利哥城时,约书亚采用了一种奇特的战术。他命令犹太人每天绕城一圈,连续六天。到了第七天,他们绕城七圈后,祭司吹响号角,犹太人齐声呐喊,城墙竟然奇迹般地倒塌了。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犹太人的士气,他们继续征战,逐渐占领了迦南地的大片土地。
然而,约书亚死后,犹太人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以色列进入了士师时代。士师是一种特殊的领袖角色,他们由神直接拣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