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大楼就是集体宿舍,其实就是胶囊公寓。胶囊公寓是由一个个的1.2米x1.2米x2米的胶囊房组成。别看这个只是占地7亩的地方,总共却是可以容纳25万人住在里面。
胶囊中有床和铺盖,内置通风系统、光源和供娱乐的液晶电视,关闭舱门后,外边的声音和光线传不进去。洗漱间、洗澡间、卫生间、洗衣房是公共的。洗漱间和卫生间不提供水,可以免费使用,洗澡间和洗衣房需要使用积分才可以用。
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就是被安置在胶囊公寓住宿,10天过后就要花积分才可以入住。租金不高,每人每月10积分。
学生们被安置下来,纷纷和家人通了电话,不过许多人已经失去了家人电话根本就无法接通。打电话报警求助,打过去都是占线。
学生们忐忑不安的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商量着未来。杜克俭已经和老师、学生干部开完会,这才在基地居民的带领下来到了胶囊公寓。
已经想通了的老师和学生干部们见到学生们的情绪都很低落,便分散开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告诉给大家。
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开始尝试适应基地的生活。一些人准备第二天就主动报名参加任务,希望能够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另一些人则是把希望寄于基地的工作岗位上,希望能够顺利应聘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力更生。
杜克俭与教师们商讨着如何重新设计课程,以培养学生们在末世中的生存能力和价值观。
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学生们逐渐冷静下来,学着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末世的挑战。他们这时也明白,只有相互扶持,才能在这个残破的世界中存活下去。
“同学们,时间不早了,我老头子也学学你们年轻人一样,试试前些年就流行起来的胶囊文化。”杜克俭的话,让同学们会心一笑,但又觉得心酸。特别是那些老师和学生干部,他们都知道,基地已经聘请杜克俭为基地学校的校长,可以免费享受一套住房。但他拒绝了,表示学生们没有学会生存的时候,他就要和同学们同甘共苦,带着被救的一家人入住了胶囊公寓。
火种基地陷入了宁静,但在隔壁市的余杭却有那么一个人始终心情起伏不定,思绪万千。
他抱着一支突击步枪,守着自己的家门,脑海中不停的浮现出那个少年的身影和离别时他说的那些话语。他喃喃自语道:“他是怎么预知到的,难道说,去了他那里的确可以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