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如履薄冰 > 第162章 构会甄释,草野之士

第162章 构会甄释,草野之士

京城的事陆续说了一遍:“日前,戚继光离京回蓟镇了,与去辽东轮戍的京营神机营左副将白允中一道走的。”

“石尚书说,其人走前还被皇帝拉着,教导了一通皇帝御射、剑法。”

“而后皇帝与舅父、石尚书再度议论了朵颜卫的事,戚继光当着内阁和兵部的面,立下了军令状。”

“戚继光走时,皇帝亲自相送,目睹其押走二十万两赏银,才回的西苑。”

张四维静静听着。

半晌后才有所感慨:“初次相见,竟然这般礼遇,是因为名将?还是因为谭纶旧部呢?。”

说完这句,他神色感伤:“其实……我至今不明白,皇帝是怎么分辨亲疏远近的。”

“真论起来,我又何尝不是名臣呢?又何尝不是高拱与张居正的亲信呢?凭什么就只是如此排斥我?”

张四教见状,安慰道:“或许是嫉妒兄长也说不定,我看话本里,那种自视甚高的皇帝,就喜欢嫉妒名臣,上次我就看了个狗皇帝嫉妒岳飞的话本。”

张四维虽然骗别人习惯了,却没把自己骗进去。

“不说这个了。”他哑然失笑,揭过了此事,“戚继光这一回去,就怕就要对朵颜卫动手了。”

张四教迟疑片刻,征询道:“兄长是要……”

张四维并不接话,反而意味深长地讲这问挡了回去:“我自有计较。”

他知道弟弟在担忧什么。

那毕竟是戚继光。

人的名,树的影。

当初戚继光在东南打仗的时候,连不关心军事的张四维都能时常听闻其威名。

那可是一场大战下来,战损十余人的当世名将!

十余人,那是什么概念!?

不是体现在部队相对于倭寇,其战斗力有多强——倭寇毕竟是散兵游勇,不成建制,碾压也不足为奇。

而是说,大战往往是平账的好时机。

这些总兵总督,动辄就是擒获上万,己方伤亡数千,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平账?

而戚继光的每次战损十余人,就意味着此人既不吃空饷,也不骗抚恤!

这其中的意味,可比战力,要直观且恐怖得多。

那该是何等的军容。

当他舅父准备动用这种人物向朵颜卫出手的时候,朵颜卫这种小角色,被扫平就是注定的事情。

要是自己想不开,去做点什么,只怕是偷鸡不成,还要被抓住马脚。

所以弟弟的担忧很正常。

可同时,张四维也不想解释——就像当初在鸿胪寺外,王崇古懒得跟他解释兵事上的关隘一样,此时的张四维,也懒得跟弟弟解释太多。

张四教眸中闪过一丝忧虑,却无可奈何只好按下。

他继续说着京城中发生的事:“除了此事外,会试结束后,王世贞放出话来,要举办一场文会。”

“广邀还未离京的士子参与。”

张四维毕竟是文人,闻言立刻来了兴趣,好奇道:“什么文会?”

文会也是有主题的,大家可以看兴趣考虑参不参与。

主要还是替在京的弟弟、儿子所问。

若是有益,必然要去信,让弟弟、儿子参与一番。

文坛盟主的文会,哪怕只是露个面,传出一个名字,在士林而言,就有莫大的助力。

张四教摇了摇头:“并未定题,只说时间定在放榜前后。”

张四维沉吟片刻,缓缓道:“你替我去信,让四端他们准备一番,看能不能博个彩。”

张四教应了下来。

他又继续说着:“除此以外,李贽跟东林学报的争论,越发激烈,听闻薛夫子已经亲自下场了。”

“甚至钱德洪、王畿这些阳明亲传,三师七证,都陆续在京城抛头露面。”

说道最后,他又补了一句:“据说,孔家也在入京的路上了。”

张四维皱起眉头:“朝廷什么反应?”

张四教回忆了片刻京城传来的信息,才开口道:“朝堂上也乱糟糟的。”

“王学的徒子徒孙近来纷纷上疏,要将王守仁抬进孔庙,内阁张居正力陈不可,双方争得不可开交。”

“还有新任的通政使倪光荐,一再被弹劾擅用公器以满足私欲,倪光荐只好上奏,请将邸报、新报另设一堂,不再由通政司管辖,如今还没个结果。”

他顿了顿,总结道:“恐怕,是要掀起学派之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