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大明:家兄朱元璋,我建国美利坚 > 第1156章 善讲者不如善忘者,善忘者,不忘其本

第1156章 善讲者不如善忘者,善忘者,不忘其本

朗。

杜和身着白衣,首开讲策,题为《论策之善终》。

“策之起,或因忧;策之中,或因争;但策之终,唯有止。”

“止于众人之心归,止于策士之退场。”

“我今所讲,不是教人夺名,而是教人,何时该收声。!我\?[的¥书_城ˉ~ ±更aeˉ新?%¢最¤快′”

一席话讲完,四座皆静。

庄简随后而上,长笑一声,甫一开口便说:“我不同意!”

哗然四起。

他却朗声道:“策不能止。策若止于心归,是自我安慰;策若止于退场,是懦弱!”

“我今日再讲一策,名曰——策应越讲越多,越讲越广,直到讲到朝堂之上,讲到庙堂之下,讲到百姓之屋檐!”

他如烈火烧野,众人哗然,却也拍案叫绝。

数日之后,夜深人静。

朱瀚独自走过王府后园的竹林,步履缓慢,手中提着一盏旧灯。

风吹灯摇,他却不慌不急。

忽听一声轻响,竹叶间闪出一道黑影,跪地请罪。

“王爷,策隐所第三处,‘藏柳’之地,有人潜入。”

朱瀚眼皮微抬:“谁?”

“自称北直书院旧门生,自愿伏诛,只求一见王爷。”

朱瀚止步,语气淡淡:“带来吧。”

黑影疾去,不多时,带来一名青年,衣衫破旧,双目灼灼。

青年扑倒在地,双膝重叩:“学生林复,为策堂旧门人,今叩请王爷赐言!”

朱瀚凝视他:“你要的,不是赐言,是赐命。”

青年抬首,目光如电:“王爷之策,四所一堂,已开路;太子之策,问言台已聚人。”

“可还有策之心未安之处——世间尚有万万士子,无门可入,无策可言!”

“我愿为第五所。”

朱瀚望着跪伏在地的林复,良久未言。

终于,他缓步向前两步,眼神如鹰般俯视:“你可知,设策一所,不是摆几张书案,聚几名士子就成。”

林复抬头,目光坚定:“学生知晓。世间策所众多,却多藏于门墙之内。学生要开一所不设门墙之策所,名为‘问外台’。”

朱瀚眉微挑:“问内者求名,问外者求命。你要的是命?”

“是民之命。”林复语声如刃,“问言台在宫中,策堂在东城,策隐所亦隐于士林之中,终难及远地寒门。

‘问外台’,设于远郊、设于边地、设于人声未至之处——不问出身,不问师门,只问一句:你有无一策敢讲。”

朱瀚盯着他,忽然问:“你是策堂第几届弟子?”

“第八届。”林复答。

“你讲过几策?”

“三策。其一问民饥,其二论郡役,其三——不曾讲完,便被逐出。”

“为何?”

“因我说:‘策若不能让母亲少跪一次米行,就不算好策。’”

朱瀚低头轻笑:“那你今日来求我,是要让你娘不再跪?”

林复眼中闪过一丝哀痛,轻声答:“她已过世。策无用了。”

“无用还讲?”

“我讲,是为那千万个我娘一样的人。若我不讲,策永远不会进他们屋檐。”林复语气愈发沉稳,“策不能止于讲者之口,要行于民屋之间。”

朱瀚静默,随后转身,仿佛林复这番言论只掀动了一缕风尘。他轻轻挥袖道:“你可知,我曾经也讲过一策,名为‘无策之策’。”

林复愣住:“那不是空谈?”

“不。”朱瀚回眸,眼中深邃如海,“‘无策之策’,是不讲给人听的,是做给人看的。”

他望向竹林深处,口中缓缓吐出:“好,林复,我允你开‘问外台’。”

“然你须知,这台不是你讲策的高座,是你背负策焰的刑台。讲不动,就会被烧死。”

林复垂首叩地:“学生明白。”

朱瀚又道:“‘问外台’,设于两月之后,南郡临水镇。你只带五人,不许打旗,不许悬榜,不许告示。”

“你若能三月之内,叫一地百姓自愿来听、来问、来讲,孤便封你为——第五使策。”

林复浑身一震:“谨遵王命!”

朱瀚目送他远去,风将竹叶掀起几许。

不多时,顾远自暗处现身,低声问:“王爷当真让他设台于南郡?那处地僻民乱,兵司不立,曾被列为‘策禁地’。”

“正因如此,才需讲。”朱瀚语声淡然,“策若不能在最冷处燃起火,就永远只是士人之间的灯。”

他负手立于夜风之中,忽道:“你可记得王弼有言——‘善讲者不如善忘者,善忘者,不忘其本’。”

顾远皱眉:“王爷意指?”

朱瀚微笑:“这些少年讲策如火,不是坏事。火能燎原,也能照路。但太子的局,已不缺火了。”

“那缺什么?”顾远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