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万历明君 > 第243章 抉奥阐幽,顺水推舟

第243章 抉奥阐幽,顺水推舟

北人先天就差了一畴,怎么有脸抱怨的?

难道某一科所录进士尽皆超过三十岁,那二十多岁的士人就能藉此喊冤申诉么?没道理的事!

另一方面更是愤恨于太祖不教而诛。

非要说科场舞弊,证据又在哪里!?

不就是因为没有证据,才恬不知耻地给主考官按上一个谋逆的罪名?

说到底还是为了所谓的调停之术!

太祖这种屠夫,平息北人无理之闹,竟然举起屠刀,杀考官,罢考生!

不是冤案是什么!?

甚至于正史之中,也会在秉笔直书的前提下,隐晦表达这层意思。

当然。

在注重南北大防的老朱家的口耳相传里,事情又是另一幅模样了。

要说南北学术水平有差距,老朱家也没话说一一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取士百余,北人不过二十余,太祖皇帝也认下了不是。

但你这就过了三年,突然就一个北人都不能入榜,是否有些太过不合常理了!?

即便这时候,太祖皇帝还是保留了质疑。

出于对朝局平衡,以及掐灭舆论的考虑,太祖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和和稀泥。

当时,太祖得知此事后,立刻下诏,命朝臣与进士前三名一起复核试卷有无舞弊,并增补十名北人。\齐!盛¨小+说\网¢ _最-新?章^节\更?新_快,

复核的考官多是南人,再加上本身由状元、榜眼、探花再审试卷、增补北人,可见太祖皇帝还留了几分情面,希望大家握手言和包饺子。

可惜的是,这份心意似乎没有传达到位。

在太祖皇帝明令要「增补十名北人」的情况下,这场复核持续了一个半月,最后得出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结论,不称旨!

负责复核的侍读张信回奏,所录南人试卷,无有任何问题!

反而一干北人试卷,文理不佳,禁忌之语频出,实在无一卷可增补!

彼时便有御史上奏弹劾,言主考官刘三吾授意复核官张信,故意挑北人最差的试卷交差,不予增补一一「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但一番争论下来,考官、复核官等,死死咬着「符合程序」的说法。

若是不服,可以再次复核嘛。

后来的事天下人也就都知道的,太祖皇帝虽然快死了,但终究不是个理会流程的仁厚之君。

老人家大手一挥。

负责复核的侍读张信等人,处以凌迟极刑;参与复核的原状元陈安,处以车裂之刑;

主考官刘三吾直接被按上了谋逆的罪名,以年迈免死,阖族流放。

从统摄九畴,规摹万世的皇帝的角度而言,杀得可是半点问题没有。

证据?三法司断案都不需要的东西,在政治大案上来要?

败者的哀鸣罢了,可笑至极。

当然,君臣双方在这事的盖棺定论上,明里暗里也没少角力,数代下来,目前仍旧平分秋色一一官史野史,并驾齐驱嘛。

皇帝简述了一番原委后,申时行的声音如期而至:「陛下博闻强识,确是如此。」

朱翊钧不置可否,静静等着下文。

「陛下、大宗伯,此案为南北之争否?」

汪宗伊闻言,面色不大好看,都称南北榜案了,不是南北之争还能是什么。

自己前脚说南北之争是无中生有,申时行立刻就举出此案,莫不是有意拉偏架?

数名南人也同时皱起眉头。

当然,也不乏心照不宣之辈。

譬如在严嵩之后与高拱联手默契排斥江西官吏的张居正,此刻便宛如一尊雕塑,老神在在的模样,只怕深谱其中三味。

懂的自然懂,朱翊钧这种不懂的,只能含笑出声相询:「朕自然以此为南北之争,难道申卿以为不然?」

目光汇集,纷纷看向申时行。

申阁老挺直身。

在众所瞩目中,申阁老认真摇了摇头:「陛下明鉴,当初世人皆言,‘考官三吾私其乡’,然刘三吾虽为南人,却与陈安、尹昌隆等人既不同籍,又不邻居,甚至都非为一省,此等说法着实牵强附会。」

「又有。」

「所谓南榜,所取士子难道果真遍布南方诸省么?四川、湖广、南京,皆是只取得一名进士,又与北人出入几何!?」

「而其江西取士十八,浙江取士十七,福建取士九,三省占去了九成名额!」

「此南北之分耶?」

「主考官刘三吾是湖广籍贯,如何能弃了乡人,做起了江浙福建霸榜的罪魁祸首!?」

这里的江浙,指的是江西、浙江,亦是如今公文标准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