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万历明君 > 25.第25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

25.第25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

过?

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在是时不我待啊。

没那个必要!等李贵妃做了太后,高拱致仕,他张居正一把抓住大权后,他有信心能压住反弹。

他自信能在归政之后,留下一个不倒的新政骨架,届时,再让人缓缓图之去吧。

可若是现在就耽误了时日,往后才当真来不及了。

高仪觉得澄清吏治就是终点,高拱认为众正盈朝就能再造大明,殊不知,在他看来,还远远不够!

他要清查土地!

他要改良税法!

他要平息边事!

考成法?不过是做事之前扫除害虫罢了,只是第一步,他怎么愿意浪费太多岁月。

要知道,当年太祖清丈土地,都用了十余年!

他张居正,又还有几个十余年?

如今掰着日子数的年纪,更要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高仪看着张居正的神色,明白了这位阁僚的意思。

他从未想过这一层,只因他觉得,一代有一代的职责。

人力有时尽,天下事,哪能凭自己做完。

更何况,高仪现在认为,后继有人。

他缓缓开口道:“左揆,要相信后人的担当。”

以高仪对皇太子的表现来看,他愿意相信自家弟子是有心治国的,新政自然能托付给他。

不过这话,是师生默契,不足为外人道也。

张居正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这位阁僚,对皇太子信任到了这个地步了?

难道忘了世宗与先帝是什么模样?

这是灌了什么迷魂汤。

他没有改口:“我等总要先尽力而为。”

张居正明白这样激烈行事,后患无穷,自己要么晚年不详,要么死后开棺戮尸。

他都不在乎,人死如灯灭,能作为的时候,正要尽力而为。

但,今日的高仪也不同往日。

他格外地坚持:“若是丝毫不让,两宫担忧圣德,未必会点头。”

“届时相持不下,反而更是蹉跎时间。”

“这也是权宜变通。”

“左揆,慎思。”

高仪怎么忍心让自家弟子初次参预国事的一腔热心,付诸东流呢?

他不觉得有多么紧迫,事情做不完,他愿意全数交到新君手里。

张居正似乎早有定计,在高仪开口后,立刻毫不犹豫道:“再加上南直隶十八府、加上福建布政司,如何?”

先易后难。

无论是清丈田亩,还是税法改制,有南直隶率先考成,就不那么影响后续推进了,这也算他一定程度的退让。

高仪陷入了迟疑。

陡然从一府之地,扩了一京一省,这与他跟皇太子的默契有所出入。

这下轮到张居正劝高仪了:“子象,我等也需为新君,尽量扫清前路才是。”

这话倒是挠到高仪痒处,一京一省,确实也在内阁能力范围之内。

想了想,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高拱见大略上没了分歧,终于拍板道:“廷议吧。”

“我先跟晋党和台谏通个气。”

“叔大,你去问问楚党还有没有别的说法。”

“清流那边,子象倒是不用怎么使力,让他们全力支持考成法就好。”

“先这样吧,过会儿咱们到廷上议一议,这事咱们定下来也不作数,还得六部各位臣僚点头,两宫应允才行。”

——

PS:大家五一快乐!顺便,有没有免费月票吃吃呀?

注1:户部尚书张守直言:“……臣尝考天下钱谷之数,计一岁所入二百三十万有奇,……。隆庆二年,用四百四十余万;三年,则三百七十九万,此其最少者;而出已倍于入矣。”

注2:明朝各品级月俸数据来源: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6页。

注3:关于米价折银1:0.6,来源为:陈广桂著:《中国财政供养率问题的初步研究》,刊载于《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7月。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