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大明:开局我救了皇后 > 第68章 乡试主考

第68章 乡试主考

鲜为人知的是,

朱元璋心中始终有一根刺,那就是关于东南盐业的问题。

自建国以来,朱元璋对明朝盐法确有改革之举,

但一贯雷厉风行无所畏惧的他在对待盐业改革时,却显得束手束脚。

原因就在于朱元璋心中始终惧怕一人,

那便是张士诚。

许多人以为,朱元璋在元末的最大对手,

除去大元朝廷外,便是与他在鄱阳湖激战的陈友谅。

而张士诚虽据守东南,仿佛如同三国时期的孙权,存在感并不强烈。

然而只有身处高位的他们深知,朱元璋真正忌惮的并非陈友谅,而是张士诚。

因无论是朱元璋还是陈友谅,能成为一方霸主,固然有自身实力因素,

但更多得益于天下动荡的大势。

而张士诚迥异于此,

他原本只是一个盐枭。

此人贪婪好色,反复无常,个人魅力几乎为零,

甚至为了些许金银利益,甘愿向元庭低头。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人,借助盐场的巨大利润,

竟足以与朱元璋、陈友谅比肩,成为一方豪强。

由此可见食盐的利益之巨大,竟能将这样一个小人捧至霸主地位。

故此,盐业问题一直是朱元璋的心病,

每当东南盐场稍有风吹草动,他总会担忧是否会再出现一个类似张士诚的人物。

因此,对于盐法改革,朱元璋又想改又怕改,

这就恰好为郭桓他们提供了运作的空间。

若窦澈果真大胆论述盐法改革,

无疑会让朱元璋认定他与张士诚之流别无二致。

届时皇威震怒,刀剑加身,转瞬之间。

而这也恰恰显现了郭桓与开济的手段高明,

他们身为朝廷重臣,惯于权谋斗争,

先前郭桓之所以选择刺杀,是因为低估了尚为平民的窦澈。

而今窦澈已挂上了定远伯的头衔,一跃成为朝廷体系中的一员,

他们便瞬间转换策略,运用起擅长的朝堂较量。

笑声过后,开济再次拿起文书,审视片刻,接着建议道:

“那窦姓小子狡猾得很,若他看出其中陷阱,未必会按照我们的设想作答。”

“倘若他中规中矩地完成试卷,我们将难以应对。”

“我提议,我们在他那份《论边贸疏》上再添一把火,让户部和刑部广为传阅。”

“让金陵城所有人都清楚知晓窦澈秉持何种思想。”

“届时他若按规矩答题,我们便将他的试卷置于榜首,公之于众!”

“表里不一,口蜜腹剑,阿谀奉承。”

“到那时我看他还有什么脸面立足在这庄严的朝堂之上!”

“妙计!”

开济的提议得到在场两人的热烈响应,脸上均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笑容。

显然,这对窦澈而言,确实是一处进退维谷的困境,

尤其在他与朱元璋关系并不融洽的情况下。

这样一个触动朱元璋忌讳的问题,不论窦澈如何应对,似乎都难逃一场注定的悲剧结局。

同时,郭桓的举措合理合规,无人能挑剔出其间的任何瑕疵。

这正是久经宦海的文官群体整治人的手段,不动则已,一动则编织出一张绝无生机的天罗地网。

在获得众人的赞同后,郭桓拿起那份宣纸,将其置于烛火之上。

目睹这份承载罪状的宣纸慢慢燃烧,最终在笔墨世界中化作一片灰烬。

身边的开济抚须微笑,轻轻点头。

“嘿嘿,那小子大概是头脑发热了,安稳做个武勋不好吗?”

“这浩瀚朝廷,怎是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所能驾驭得了的?”

“依我看,郭兄,贬谪他之后,咱们再加一把劲儿。”

“反正那小子现下也有些许秀才功名,不如届时把他调遣至治河一线。”

“黄河常年洪灾频发,让咱们这位定远伯去安抚一下黄河的河神,倒也挺合适的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