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还需求忘,道家中的许多圣贤、真人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使自我与整个自然合二为一,从而领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谛。
《道枢》曰:”虚无恍惚者道之根也,生我于虚,置我于也,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
《太上虚皇天尊》云:”虚无自然,道所从出,真一不二,体性湛然。”《内养真诠》言:”道家宗旨,以空洞无涯为元窍,以知而不守为法则,以一念不起为功夫。”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讲:”道者无为清净,空寂湛然也。”那么,在打坐中什么是虚无和坐忘呢?《无上秘要》曰:”遗形忘体,泊然若无,谓之虚。”
《庄子·大宗师 》云:”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五厨经气法注》说:”修性离志,则内外俱寂,无起住心,亦无空心。坐忘行忘,次来次灭。”
《庄子·天地》篇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在我们的修炼中,不论内功、外功与打坐都很重视上虚下实,如果是上实下虚则成为头重脚轻的病态。
所谓上虚,是指脐以上的上元轻虚,所谓下实则是指脐以下的下元充实。而练功时姿势的重心只有放在脐下,才能使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
《玄珠心镜注》云:”夫守一之人,凝思冥冥然,胎息绵绵然。一定凝神不动,又名身心泰定,即神之久留,是神不出身。神不出身,可与天道同久,可以守神长存也。”
另外古人打坐也很注重时间,因人是自然之子,我们的气血运行根据“天人合一”理论与宇宙中的运动息息相关,故《性命圭旨》曰:”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于中夜静坐,凝神聚气,收视返听,闭塞其兑,筑固灵株 ,一念不生,万缘顿息”。
在我们打坐时首先要求做到:头平正、身正直、口齿微闭、舌舔上颚、双目垂帘微闭、气沉丹田、全身放松。
明代高攀龙所著《静坐说》云:”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所以我们说打坐时的姿势是很重要的。
打坐时我们还必须做到”无为”,《洞古经》曰:”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太清中黄真经》云:”专修静定, 身如玉。”
另外打坐时还需内观,《云笈七签》中说:”慧心内照,名曰内观。”这就是说打坐还需澄其心止,求存其神,内视己身。
在我们练功时因坐姿稳固舒适,所以还极易打开”会阴”。”会阴”穴又称铁门,是万箭不入之地,松此穴可牵动全身,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息运行、启动真气而又不外散。
故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寿之功效。《道枢》云:”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合道火炼气,气清则合于神。
体与道冥,其谓之得道者矣。”《道枢》卷三又云:”学道以清静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交际而大药可成矣。”
据有关资料介绍,87岁的郭沫若和活了101岁的少帅张学良在年轻时都常习打坐,故而长寿。
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命终时85岁,他年轻时修道学禅也常习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体都十分健壮并头脑灵活。
《史记》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太平经合校》曰:“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
《中经》云:“静者寿,躁者夭。”
《坐忘论》讲:“静定日久,病消命复。”
《金莲仙史》言“静久则气益生 。”
《太平经钞》也说:”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
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实际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 。
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以上这段精辟的论述,实则就是在打坐中的真实感受和长生之道。
打坐不但可增长功力及养生疗疾,另外还可以开悟增智、顿悟宇宙人生大道。《易?系辞》曰:”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