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我亲身经历和听到的灵异事 > 第85章 《庄子》最厉害的7种思维,知世界之博大、人生之通透

第85章 《庄子》最厉害的7种思维,知世界之博大、人生之通透

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原来说的就是我啊。

洞见君说:

古人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可生活中的很多人,总是高估自己的份量。

殊不知,高估自己而不自察的人,总有一天,现实会让你狠狠看清自己。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为了打压权臣李善长一党的势力,便大力扶持了胡惟庸。

在李善长死后,甚至还把胡惟庸扶上了丞相之位。

而胡惟庸呢,稀里糊涂地上了位,还一直以为是自己实力过人。

所以当上丞相后,他便变得忘乎所以。

在他为相期间,他利用权利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甚至还想跟朱元璋分庭抗礼。

而他的这些举措,也彻底惹怒了朱元璋,最终给自己招致了灭门之灾。

自命不凡,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愚蠢。

在这世上,无论你无论你身份多高、名气多大,总有人会在你之上。

所以,做人千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水因善下方成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想要走得更久更远,就要学会谦卑和低调。

06

庖丁思维

译文: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只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

梁惠王看后连声夸赞,并问他:“你的技术怎么会如此高明?”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

“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无非是一头头完整的牛。现在,我看见的再也不是一头整牛了。

宰牛时,我不必用眼睛去看,就清楚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经络,从哪里下刀、要用多大的力气,全都心中有数。”

庖丁停顿了一下,接着说:

“技术高明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了数千头牛,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就会留有余地。因此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和新刀一样锋利。”

梁惠王说:“从你的这番话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洞见君说:

苏轼临终之时,曾给后人留下一句话:着力即差。

意思是,凡事越是用力,越容易事与愿违。

庄子在写《庖丁解牛》时,也道出了同样的深意。

他说,一般的厨师在解牛时,看到骨头,就用蛮力砍断,因此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

而庖丁却懂得,以无厚,入有间的道理。

他每次解牛时,只会顺着牛的筋骨去下刀,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还依然锋利如新。

这不由让我想到了一句话:顺水推舟,一日千里。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你越是较劲,越是用力,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

但你若懂得顺其自然,从容以对,这份心得,反而能支撑自己走得更远。

07

木鸡思维

译文: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

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

“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挑衅它们,它们也不会鸣叫,沉默低调,看上去像木鸡一样,这样的鸡才厉害,别的鸡根本不敢迎战。”

洞见君说: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结合他一生的阅历,将人生修炼分为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

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

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

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

在梁漱溟先生看来,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