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犹伤肺、恐伤肾。
《素问》: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致病,先伤神气,后伤脏腑和形体,致使气机紊乱,经脉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短则不适,久则重病。人的情性好恶仿佛与生俱来,不能改变,从生至死自然造就了这个人,只有老子说:“返者道之动”反其道而行,返归于元始之初,混沌杳冥,昏昏默默之中,就是返本还元,人的原始之性都是圆陀陀活波波,《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为后天的环境阅历,和自身的修养不同而有差异。
情志致病,使人体升降开合功能失常,气血脉络运行失调,脏腑的功能活动偏盛偏衰,气血阴阳严重不平和,现代医学所谓的四高、结节、囊肿、肌瘤、炎症、癌症,几乎除了外感和外伤性病病之外,无一不是内伤情志。都是不正常的心理障碍,以及偏执的思虑,或者胡思乱想,心胸狭窄,多愁善感,慎恨恼怒,畏恐惊惧等诱因。
所以情志对人健康的伤害极大,或者熬夜及超负荷的劳动,种种不利于健康,种种耗损正气,使人过早透支,过早衰弱,这些肯定是人为造成的啊!岂能是自然规律吗?
情志病又是心理性疾病,应该从小做起,父母是第一老师,在学校更应该从小学教育入手。
多吸取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从小就要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正能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对自身,家庭,社会,人事,有一个设身处地的标准,做好自己,活好自己。利已利人,为我为人,不妨碍不影响他人,不给他人添麻烦,树立一个自立,自强,自信的理念,做事要有一个信心,决心,恒心,才能事半功倍,理想有成。养生也是如此,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习古代道家内丹学,更是要如此。
怎样通过丹道养生达到祛病延年,返老还童的目的,全真北派丹法,始自钟吕传道,其弟子王重阳有“十五论”之说:
一要住庵,守常安分,
二要云游,参访问玄。
三要学书,师古穷理,
四要合药,学医助道。
五要盖造,遮形活计,
六合道伴,志气相投。
七论打坐,动静有常,
八论降心,静定慧光。
九论炼性,紧慢得中,
十配五气,合和中宫。
十一混性命,形神合一,
十二论圣道,积功累行。
十三超三界,心无虑念,
十四论养身,法于无形。
十五离凡世,心中无尘。
《萨祖,练性歌》说:修养内丹,不同于一般的养生方法。首先是越早下手越好,趁年纪尚轻,精神气血还没有过度耗损之时,行慈悲俭约,不争强好胜。急退步,习柔软,随着方圆就长短,动中取静,忙里偷闲,炼性之人避免争强好胜之心,不要人前逞能,祛私改过吃亏谦让,心地坦荡。
行为无愧于心,任人贬辱,数说长短,心平气和,似是风过,颜色不变,气息不喘,心火下降,慧光和暖。贬辱完,账勾点,事已毕,心不烦,此是炼性真效验。
无明尽,罪苦满,回头莫把别人管。
舍皮囊,不顾脸,六门紧闭心火点。
访名师,去学懒,污垢洁净全不管。
身处物,不着眼,酒色财气永不染。
不说长,不道短,红尘世界一刀斩。
十二时,意不散,心与相同真性显。
重积德,魔自远,功行圆满得自然。
总的来说要内心光明,心境通透,才能进入丹道养生的最佳境界里,这是修性的较高层次了。到了这个层次之后,还不能说就是最高了,历代修真高隐里都是师徒相传,法不闻六耳,就是口口相传,不公开,即使到了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化凡入圣之时,仍会有些许的思虑凡心挂碍。
历史上记载的有,张道陵传其徒赵升,有七试之说;钟离权传吕洞宾有十试之说,这样的大修行者,我们的祖师爷在出神入化之时,仍然恐其有潜在的凡尘念虑,恐怕耽误了大事,故而师父要设计考察他们是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若果然是凡念消而道心固,就必然是一日千里,脱凡入圣,成就个不朽的金身,炼就个不死之人。那么说性命双修,修性的理念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