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番外(一)女状元
秦元安登基,改元“永乐”。少年天子,着象征九五至尊的黑底金纹龙袍,头戴帝王冠冕,立于玉阶之上,俯瞰天下。“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高呼跪拜。永乐元年,拉开了大景盛世的序幕。谁也没想到,这位从小在民间流浪、后被乐阳帝收养的孩子,甫一登基,就展示出了和前两名皇帝不一般的铁血手腕。他很温和,不止在朝堂上,哪怕是在他身边伺候的宫人,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发脾气的时候。对朝臣的不同意见,他都会耐心倾听,但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是皇上最后决定的事,就毋庸置疑,一定会被贯彻执行。若再反对阻挠,轻则丢官罢职,重则廷杖伺候。秦元安不看资历、不看过往功劳,只就事论事,表现得相当冷酷无情。和前两位皇帝相比,从他面容和肢体上都看不出真实情感,让众臣无从猜度帝王心思。哪怕是他曾经的恩师公孙沧,也摸不清他的想法。短短十多年间,皇位更迭三次。前两任皇帝,逸王万事不管只交给谢殊、乐阳则是温水煮青蛙的施政风格。猛然换了一位极强势的帝王,朝臣们极不适应,渡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磨合阶段。有那从先帝时期至今的臣子,从永乐帝身上,看见了先帝的影子。对此,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是,经历两朝后,终于迎来明君,看见了大景中兴之象。忧的是,皇帝说一不二,恐有独断专横之嫌。自秦元安登基之日起,君臣之间就开始了相互试探彼此底线的拉锯战。这场拉锯,止于永乐二年。永乐二年,春闱。燕吉音以“连中三元”之姿,一路高歌猛进,惊掉众人下巴,最终在殿试上被秦元安钦点为新科状元。女子参加科举,就足够惊世骇俗。更何况,还是状元?燕吉音身着状元袍,跨马游街。街道两旁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全都慕名前来看她的百姓。骑着白马走在最前方,燕吉音不卑不亢,清丽面容上是自信的微笑。她应得的。那么多苦读经典的日日夜夜、那么多和请教名师大儒的锦绣文章,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百姓们欢呼着,为她这位创造了历史的女状元。她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女子也能学富五车,夺得天下读书人最高的殊荣。从这一天起,她成为无数女子的偶像,为她们指明一条从未想过的道路,激励着她们前赴后继。与民间的欢庆不同,朝堂上风声鹤唳。请求罢黜燕吉音名号的奏折,与强烈反对她入朝为官的折子一起,摆放在秦元安的御案上。留中不发,帝王平静地看着这一切。冷处理了几日后,仍有部分朝臣就此事慷慨激昂。表面上,他们是反对女子科举、更反对女子入朝为官,实则试探少年天子的底线。是朝臣和皇帝的博弈,试图在政事上获取话语权。最终,以两名朝臣在廷杖下毙命,划上句号。众臣瑟瑟。玉阶上血迹未干,秦元安就下旨任命燕吉音为在御前行走的中书舍人。从七品,却有草拟圣旨、参议政事之权,是为储相人选。换句话说,燕吉音空降权力核心。 有前车之鉴在前,群臣皆缄口不言。与此同时,伺候他的贴身太监放出消息来,说是皇帝原本只打算将新科状元放去吏部历练,从员外郎干起。皇帝的心思,昭然若揭。要跟他对着干,就要承担更大的后果。经此一役,秦元安大获全胜,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镇国公府。人高马大的赵钰川在门口来回兜着圈子,兜得门房眼晕。“世子爷,请进来坐吧,小的给您上茶水。”这一位,可是未来的姑爷,得好好招待。赵钰川哪里有心思坐下?母亲带着媒人进去好半晌了,他伸长脖子往里张望着,恨不得有千里眼顺风耳,能看见听见里面正在发生的事。他度秒如年的熬着,忽然,眼睛一亮。伺候燕吉音的春桃出现在他视野内,走近后施礼:“世子爷,主子请您进去。”啊?“我?”赵钰川迷惘地指着自己,想不通为什么不是母亲出来告诉自己好消息,是燕吉音要见他。“是的,世子爷。”跟着春桃一路沿着游廊前行,春桃在花厅前蹲身一礼:“世子爷,请。”赵钰川踏入门口,就被一道大力给擒住,随即按到中间的位置上。在他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