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寡妇会反对池夏早就猜道了,她也不生气,笑嘻嘻地给她盛了一碗汤,“妈妈,你先听我说完,再做决定好不好?”
林寡妇叹了口气,结果了汤,“你说。”
林寡妇已经十几二十年没出过村子里,哪怕她思想再开明,对于外面的世界也依旧停留在打仗时期,并不清楚外面剧变成什么模样了。
在她看来,村子里再不好,起码不会突然冒出一个人杀人性命!
但池夏显然是不愿意的。
这个年代想过的好一点,不仅仅要有钱,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一种叫票子的流通物。
平日吃的粮油、鸡鸭鱼肉、鸡蛋、糖类要票,想要做衣服也得有布票、工业票,诸如此类。
民以食为天,票证几乎是这个年代人的命根子,麻烦得很,但这又不是她一己之力能改变的。
这些日子她在村子里转悠并不是光去干农活了,而是将廊头村都试了一遍。
廊头村被裹大山里,想要出山也只有一条路,所能得到的资源无非就是山上的野味和地里种的粮食,再努力得到的回报只有几口粮食和几张生活票,这些都决定了它的上限是非常低的。
所以,想要赚大钱就必须出山去。
池夏当然不会说这些,而是抓住了林寡妇的弱点,她最在意的就是家里的小孩。
“妈妈,我想要家里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
但是单靠村子里的活,是没什么希望的,最多求个温饱。但是我想给妈妈治病,我想要小秋小冬去上学,也想带你们走出去,不再被困在这廊头村里。
小冬也到了适合读书的年纪,小秋也还能赶上初中,但是村子里可没有学校,我当然希望家里有能力送他们去好一点的学校读书,那最优选就是湾山塘。
我还记得的,小时候妈妈教我读文写字,你是希望我们考读书改变命运的。那么现在我能创造这个机会,妈妈为什么不同意?”
林寡妇果然迟疑了,“可是……现在这么紧,连那些读书的知青都往农村赶……”
“可是,谁又能猜到过几年会不会变好呢?而且总会需要的读书人了,你看村子里的登记员、会计,不都是读过书,识得几个大字的吗?
哪怕到时候逃不出这个村子,起码也能活得比现在好。好歹能有选择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只知道靠天吃饭靠下地赚工分。
妈妈,你也不想小秋和小冬长大后,还过得我们现在这样日复一日,看不到头的日子吧?”
池夏言辞恳切,抓到了林寡妇的命脉,她的神色犹豫的更明显了。
而她的命脉,就是孩子。
两人交谈间,池秋拉着池冬坐在桌边,默契地食不言。
池夏的一番话后,林寡妇比以往要沉默了很多。
池夏知道她的为难,一边是孩子的摸不到的、有太多未知性的未来,一个是明知道可能存在危险的明天。
但她答应是迟早的事情。
而她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她记得,在男主他们下乡前国家其实就已经恢复高考,学校也会慢慢开放。
开放学校是因为国家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到了某个节点,急需一批人才建设国家,
而人才就是从教育中培养出来的。
只因为廊头村太穷又太过封闭,在这个只能通过报纸和无线电传播信息的年代,什么都没有的廊头村里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小说里还提到过,还是在男主下乡后,知青们才得知了这样的好消息,由此知青和当地人还爆发过一起冲突。
但池秋没有基础,池夏也不想再等个一两年,她更喜欢打有准备的战,让池秋和池冬早点搭上这教育的风。
整个晚上林寡妇都显得心事重重。
等入睡的时候,林寡妇才淡淡开口,“你去吧,明天林医生也会进城,有什么不懂的你可以问他。不过,你有想好怎么进城吗?那么远……”
池夏点头,对此并不意外。
听到她担忧的询问,嘻嘻笑了,“放心妈妈,我早就问了林嫂子,她说明天二牛叔明天会开拖拉机载人进城。说以后每半个月都有一次载村民进城的机会。”
林寡妇这才松了口气,“也好。那早些睡吧,别明天起晚了赶不上车。”
“好。”
池夏嘴里甜甜的应道,脑袋里却在想林寡妇和林医生的关系。
除了她发烧那次林医生来过一次,平日里也没见过林医生对她们多有优待,但林寡妇的言语之间,却对林医生很是信任。
第二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