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幸运的是,人类在探索海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拥有潜艇和特制的深海潜航器,尽管它们的潜航深度存在一定限制,但毕竟能够让我们对深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没过多久,我便抵达了这座海滨小城。在一个船坞里,我看到了一个精心打造的海水分离系统。
在那里,我们打开栅栏,顺利地进入了潜艇。
事实上,每一艘潜艇都有其独特的上艇路径,这些路径大多隐藏在船坞的伪装之下,有些甚至位于一些半海底的基地中。
进入潜艇,我们正式开始了这次的潜航任务,这次任务,不光没信号,连所有的通信都必须通过潜艇的机要通信传出去。
这个潜艇甚至连舷窗都没有,所有的空气来源,都来自压缩空气。
淡水室也是慢慢的,可以说是个封闭式的东西。
不过幸好,潜艇的行进路径,我们再操作室多少能看到一点。
随着舱门紧闭,所有外部信号瞬间消失。潜艇内部仅能通过加密的机要通信系统与外界联系。这种通信方式需经过多重编码和压缩传输,每次发送需等待数分钟至数小时的回声,仿佛将我们抛入信息孤岛。
潜艇未设任何舷窗,彻底隔绝了自然光线。空气供应完全依赖艇载的高压压缩空气罐,通过精密的气体循环系统维持氧气浓度。淡水资源则储存在双层壳体间的专用水舱中,需按战时标准定量配给——这艘钢铁巨兽本质上是一个完全自持的移动生态圈。
在中央指挥舱,泛着绿光的电子海图成为感知外界的唯一窗口。声呐波纹在屏幕上跳动,配合惯性导航系统的数据流,勾勒出潜艇在漆黑水下的行进轨迹。航海长需持续修正航向,避免暗流与水下断崖。
下潜初期尚有稀薄蓝光渗入水体,随着深度突破200米,最后一丝光线被彻底吞噬。深海化作粘稠的墨色帷幕,仅余仪表盘冷光映照着官兵紧绷的面容。这种绝对黑暗会扭曲时间感知,许多艇员需依靠特制时钟维持生物节律。
舱壁持续传来海水挤压龙骨的嘎吱声。在极限深度,每平方米艇体承受着数吨压力,任何焊缝瑕疵都将引发灾难性内爆。此时压缩空气系统的嘶鸣变得格外清晰——它不仅是呼吸之源,更是紧急上浮的最后保障。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光,随着深度增加,怎么说呢,一片无垠的黑暗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