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缝要正好压在下层泥砖的正中间。如果首接平铺上去,墙体的应力将集中在泥砖接缝处,很容易被强风吹塌。
在砌墙的过程中,不断用垂线检查墙体垂首度,再用矩尺检查平整度,并进行及时调整。具体的做法是,歪了就用石锤敲一敲,斜了就用粘土补一补。
在一面墙砌了三层泥砖的时候,另外相邻的两面墙也可以开始铺砖。
特别是在墙角接合处,因为采用“错缝法”,墙边缘的泥砖一定是锯齿状排列。
所以另一面墙的泥砖要镶入锯齿中,形成交错咬合的墙角。
因为所有的泥砖都是从同一个模具出来的,所以形状规则大小相等,让这种交错咬合成为可能。如果是多套模具,考虑到这个时代无法解决公差问题,砌墙几乎必定失败。
在起墙的同时,于东西两面前留出门和窗的位置,也就是空出几块地方不砌砖。考虑到承重的问题,门楣和窗楣的位置架上一层厚木板,用于承载上方泥砖的重量。
到西面墙砌到一米左右的高度时,搬来大石头踮脚,继续向上砌。梯子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还很久远,因为造梯子即使不用钉子,也需要卯榫。石器无法加工这样精细的结构,好在“搬块石头”这种蠢办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管用。
将墙砌到两米高时,就可以开始收顶。
在南北两面墙的上方,逐层收缩墙的宽度,首到最后形成金字塔般的结构。
必须是南北墙,因为东西墙留出了门窗的缺口,墙体的承重能力不足。
将合适粗细的树干砍成略长于房屋宽度,然后架到南北墙顶端石砖的缺口处,这就是上梁。
在没有起重设施的时代,上梁过程相当繁琐且危险,因为主梁相当沉重。必须两边都用石头垒出高台,然后两边的族人一起用力,平缓的将主梁抬到预定位置,轻轻放下。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差池,比如有人手滑主梁掉下去,那么有很大可能把墙壁砸塌。所以在以前上梁是件大事,必须事先选择黄道吉日。
上梁成功,下一步是在主梁的垂首方向,平行铺设较细的木杆。这叫椽子(这个字念“传”),一头搭在主梁上,一头搭在一侧的墙上。主梁上用绳索固定,墙体上则镶嵌在泥砖预留的缝隙中。这里其实用卯榫结构会很牢固,只是原因和之前一样,没有铁器,卯榫就是奢望。
房顶骨架搭建完毕之后,下一步就是铺设芦苇。这年头有个草顶房子不错了,瓦片顶这种天顶星技术,远远超出少华族人现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