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敏锐的人,他们已经摸清楚了晋国改变风格的过程,发现正是随着楼令成为卿大夫,使得晋国对外的国策开始出现比较大的改变。,第¢一·看_书¨网, _更_新!最·快^
在之前,晋国尽管足够霸道,长久时间里遵守既有规则,有条件做到也不会从他国割取城池。
也就是在以前,晋国干得最为过分的事情,只是截取列国要给周天子的贡品,后来变本加厉向列国额外收取上贡。
在晋国向列国收取上贡的时候,列国很难不怀疑晋国很快会取代周王室,可是时间过去很久没有发起取而代之的行动,逐渐让周王室和列国放松了下来。
那也是近年来晋国对外国策又屡屡发生变动,多数国家没有太强烈危机感的主要原因。
说白了就是,晋国已经不是第一次表现得像是要取周王室而代之,一次次都是让周天子和列国诸侯虚惊一场,他们被搞得有些麻木了。
讲真话,没有楼令这么一个变数,历史上的晋国在晋悼公之后,也出现过几次取代周王室的机会,只是晋国的卿大夫互相牵制,拖到晋国被分裂都没能成功取代周王室。
那就证明了一件事情,不是实力强大就能够将事情办成,还要有那么一个重要的推手来抓住时机下决断。
晋君周提起楼令,不得不从楼令担任司马一职开始说起。
到现在,栾书的贡献没有被抹除,只是他的作用会被最大程度的弱化,关于晋国成功实施军事改革,会在公开的说法里面着重提到楼令的功劳。
其实选择避而不谈,无疑就是变相地弱化栾书在晋国军事改革上的功劳。避而不谈只是让利益侵占者的吃相,显得好看那么一丢丢。
对了解真相又想反驳的人来说,如鲠在喉的事情便是,楼令在晋国军事改革的过程中不止操刀极多,甚至写了一本已经流传开的《司马令》着作。
当前国祚仍存的列国,小国对《司马令》照搬,实力强一些的国家修改少许条例进行致敬。
什么是致敬?若是文艺作品,通常不会想让人知道什么是致敬,简单就是一种抄袭;有人捅破抄袭的事实?那就是尊重版权归属方式下抄答案的一种狡辩了。简称知道错了,但是不改!
晋君周着重提楼令担任司马期间的贡献,多少有些在为楼令怎么爬上卿大夫做背书,用这样的方式来宣告晋国对有功之人不吝啬奖赏。
其实,也是晋君周在定下一个界线,大概就是:以后有哪一个家族想获得卿位,必须要有大功劳作为基础。
说得是没有卿位又想获得卿位的家族,不是已经有卿位的那些家族。
毕竟,晋国的卿位已经变成一种世袭,不再是国君能够轻易来任免卿大夫了。
至于世袭这种事情?讲血统的时代非但不是什么错,哪怕害处已经很明显,既得利益者才不会允许被破坏。
难道诸侯也要能者居之吗?诸侯不肯,他们又没那个实力扫平其余贵族,只能是接受那种现实。
所以啊……,很难不怀疑晋君周在内涵现有的那些卿位家族,尤其是完全凭借祖上蒙荫而获得卿位的人。
足够喜庆的气氛下,不是足够敏感的人,不会将晋君周的话多想。可能正是那样以为,晋君周借机来发泄内心的抑郁。
从晋文公开始,其实晋国已经从任人唯亲转为任人唯贤的体系,要不然外姓可没有掌权的机会。
也就发生过“曲沃代翼”的晋国有执行任人唯贤的空间,原因是实力强劲的公族基本在内乱时期或内乱之后被扫除。其他国家的君主,他们可没干过大面积扫清宗族的操作。
随后,晋君周讲了楼令在几次关键战役中的表现,最后说到了攻克楚国都城的一战。
晋君周刻意避开了晋军前去攻灭鲁国的事迹,只讲楚国入侵晋国的盟友吴国,晋军南下为吴国解围,同时发动了灭楚之战。)我,的!+*书±£城?§1 ?首_发a
说避重就轻,或选择性忽视,什么都好。
主要是鲁国的特殊地位需要重视,哪怕都知道晋国灭了鲁国一次,逼迫鲁国丢失泰山以西的疆域,不拿出来讲就可以当作没有发生过。
今天是晋国之君犒赏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