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的一番话把众大臣怼的哑口无言。
见老朱如此袒护林新,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说出来。
老朱看向一言不发的众臣,接着说道:
“朕就实话告诉你们吧,林知县之所以敢那样做是因为朕给了他特权,让他放心大胆的去治理一方。
农民有地可种,能填饱肚子,社会才会安稳,朕也是农民出身,岂不知这个道理?
林知县正在带领农民种植高产的新品种,会将那里打造成一个示范县,从而推动大明农业的发展。
如果大量的土地还在地主手中,那么林知县的计划就无法实施,所以才要处理那些有罪的地主豪绅,将土地还给农民。”
听完老朱的解释,众臣都很惊讶。
谁也不知道老朱说的高产新品种到底是什么,它们真有那么厉害?能推动农业的发展?
现在还不好下结论,只能再往后看看。
经过这件事,大臣们认清了老朱的态度,暂时不敢再弹劾林新了。
早朝结束以后,朱标给林新写了封信,告诉他老朱对此事的态度,让他放心大胆的去做。
~~~~~~
这天,林新从外面考察回来,收到朱标的来信,又惊又喜。
夜里躺在床上,带着愉悦的心情,林新开始记录日记。
【经过这半个月的努力,终于整顿好了土地问题,现在各个村的村民都有地可种,大家都很高兴。】
【不过,也不算完全解决好了,因为户籍问题还没解决,户籍和田地也是挂钩的,这也是个大难题。】
【明朝建立之初,户籍种类繁多,而且不可随意更改。】
【老朱在设立军户时,规定每个士兵都能分到土地,平时充当农民耕田,战时充当士兵参战,每个月还能领取微博的工钱。】
【老朱建立军户制的初衷还是挺好的,而实际上军户制运作起来却是漏洞百出。】
【肥沃的良田都被达官显贵占据,士兵的工钱时常被长官贪污。】
【结果导致士兵没钱也没田,天天还要劳累服役,有些士兵打完仗回家连老婆也被贵族强占了。】
【更糟糕的是,军户制还是父继子承,代代都得当明军,堪称终身奴隶制。】
【所以明末时期,逃亡的军户络绎不绝,明朝百万士卒沦为破烂不堪的贫困户。】
【只有私兵战斗力最强,因为私兵摆脱了终身奴隶制。】
【说到底,最苦的还是底层老百姓。】
【现在,我有机会改变这一点,至少在这座县城,我可以做到。】
【最近有大量的流民在朝这边赶来,他们打听到消息,知道在我治理的县城,穷苦百姓也有地可种。】
【流民进来,自然要入籍。】
【我不想搞得那么复杂,一切从简,全部入农籍。】
【这座县城才几万人,要想大力发展,这点人是不够的。】
【我会一点点接纳流民,让他们安定下来,一起来开垦荒地,建设县城。】
另一边的老朱,正在看林新的日记。
看到此处,他内心五味杂陈。
明朝建立之初,老朱做了很多美好的愿景,他看了林新的日记才知道,很多决策还不够完善。
军户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让军队能够自给自足,节省军饷,没想到它却成了后世王朝崩塌的因素之一。
一家之主尚且难当,更别说是一国之君了。
要想让朱家王朝走得更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带过来的水稻种子和花生种子撒下去有一段时间了,幼株都已经长出来了,秧苗马上就能下田了。】
【真期待秋天能够早点到来,那两样新品种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惊喜。】
【今天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竟然收到了来自京城的书信,是太子朱标写的。】
【他在信里说,我在这里杀了不少地主,抄了他们的家,弄得县城以外的那些大地主都焦虑不安,所以有不少官员联合起来弹劾我。】
【我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我的做法会损害那些达官显贵的利益,他们都害怕老朱会采纳我的意见。】
【老朱的态度跟他们截然相反,他是支持我的,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因为老朱是穷苦人出身,自小就饱受地主豪绅的压迫。他痛恨贪官污吏、痛恨黑心的地主,而我现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