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关外盗墓王 > 第4章 古墓现状

第4章 古墓现状

郭沫若对考古有着无限的热爱,但一个学医的出身,后果可想而知,以当时那个年代的科技水平,那是真有挖掘的能力,却没有保存的实力。

1956年,郭沫若组织挖掘大明万历帝的定陵,当时裸手取文物,导致定陵里面的三千多瑰宝损毁了大半,连万历帝的尸骨都被游街焚毁。

正因如此,考古界定下了“不主动挖掘古墓”的规矩,所以现在看新闻时,基本上都是哪个工地在施工时碰到了古墓,考古队抢救性挖掘。

再往后就是十年浩劫的破四旧,简简单单举几个例子,炎帝陵主殿被焚,舜帝陵被毁,大禹陵被拆,孔子坟被铲,延续了两千多香火的西楚霸王庙被砸成了一片废墟,就连写《聊斋志异》的清贫文人蒲松龄的坟茔也没能幸免,更何况一些普通的墓穴。

这场运动无形中也造成了如今的天价古董,和盗墓行业的兴起。

为啥?因为存世量少,为啥存世量少?拿四驴子家举例,四驴子的太奶奶结婚时,娘家陪嫁了两个清晚期的青花釉里红牡丹瓶,这对瓶子在那场运动中被砸得粉碎,所以,那个年代存世的古董的下场可想而知。

在盗墓这一行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