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扯力的作用下收紧,猎物被缠住腿无法离开,只能在原地可怜的咩咩叫。
这就是基本的绳套陷阱了,主要用于捕捉兔子、獾、黄麂之类的小型猎物。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很难抓到猎物。因为这和守株待兔差不多,丛林这么大,绳套这么小,猎物恰好踩进去的概率比双色球还低,所以还要有进一步的布置。
根据猎物的体型和习性,在绳套前后设置合适的障碍。
比如堆上几块石头,黄麂在兽径中遇到石头障碍,就会轻灵跳过去,落点正好是绳套的位置
比如野兔在开阔处喜欢跳跃前进,那么绳套对它的作用有限。不过在狭窄处,特别是藤蔓压低的地方,野兔倾向于步行前进。那么在藤蔓低垂处的下方铺设绳套就能抓住。
针对不同动物的活动习性,选择对应的陷阱位置,这才是猎人的真本事,而不是打个结。
因为布置相当简单,一条麻绳就能搞定,于是在汪磊示范后,十几名族人在兽径上大量布置这种绳套。
又因为没有什么危险性,所以这种陷阱的位置并不需要专门做出示警,族人即使不慎踩上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绳套陷阱属于广撒网,依靠数量取胜,但也存在两个问题。
一方面,无法捕捉大型猎物。哪怕食草动物,牙口也是相当厉害的,它们花一点时间,就能咬断所有天然纤维的绳索。除非直接上尼龙绳,但小小的尼龙绳的背后是整个石化工业。
另一方面,小型猎物被套住之后会发出凄厉惨叫,于是招来更大型的食肉动物,于是猎物被吃掉,只剩一截绳套。
所以捕捉大型猎物,比如梅花鹿,还要将绳套陷阱进一步升级为弹性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