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从沤池捞出后,搬运到广场铺开晾晒。,8!6′k?a·n^s?h?u·.¨n-e*t+
山谷中的这块平地,以前是族人一起分配食物、一起商量事情的场所。现在已经成为部落的重要生产基地,日间超过半数族人在广场劳作。只见这里一块堆木柴,那里一块制泥胚,这里一块磨石器,那里一块编篮子,半大的孩子跟在成年人身后学手艺,因为很快就会轮到他们。幸好有先见之明,之前就已经将此处平整打实夯土,否则多项生产可没法展开。太阳正好,苎麻经过两天暴晒内外彻底干燥。而且暴晒还有一个好处,丰富的紫外线能对苎麻纤维起到不错的漂白作用。从沤池中捞出来的时候纤维都是黑乎乎的,经过两天的暴晒逐渐转变成熟悉的土黄色,也就是麻绳的颜色。此时用木锤反复敲打苎麻,将外层干燥的胶质敲成粉末剥落,剩下的就是纺织所需的优质纤维。这个过程叫做“打麻”。那些被敲掉的粉末胶质也并不是废料,因其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可以将其研磨成细粉后拌入粘土,是烧陶工艺中的一种辅料。在物资匮乏的部落时代,任何资源都不应被浪费。打麻得到的纤维还不能直接使用,此时纤维全都纠缠在一起形成一个线团,这就是所谓的“一团乱麻”。^8′1~k!s.w?.^c!o?m¢后一步绩麻,就是将这团乱麻理顺,用木梳梳理成一米多长整齐的纤维。所以,梳子最初不是用来梳头的。制造木梳消耗投资点1点。绩麻工作超级麻烦,给先民们带来极深重的心理阴影,所以发明出很多相关的词汇。此时少华部落到处都缺人手,连很小的孩子都被派去粘土坑和泥巴(这就是小孩子喜欢玩泥巴的原因),实在抽不出劳动力耗在这种细活上面。老绿灵机一动,将绩麻工作全都交给那些残疾失去劳动力的族人。这年生活不易,受伤时有发生,被蛇咬,被野兽伤,掉下山崖摔断腿的事情屡见不鲜。因为医药匮乏,大部分伤者直接就死在野外,但也有少数人幸存下来,只是落下残疾失去捕猎采集的能力。对于这样的累赘,大部分部落会将其抛弃,毕竟世道如此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食物浪费。不过少华部落条件比较好有一点点剩余,所以部落中收养着十多名残疾人,他们统一挤在一个很小的洞穴中。当老绿等人抱着乱麻交给他们时,这些或瘸或瞎的族人开心到嗷嗷叫。*s^h-a.n,s.h!a+n?y¢q¨.~c!o¨www. 他们也不想吃白食,所以能不吃就不吃,族人在一起商量事情的时候他们也不再说话。现在终于又可以为部落劳动,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他们笑着笑着流下泪水,人类最初的情感就是如此朴实。绩麻获得整齐的纤维,下一步就是纺线。少华人会用手捻线,效率可想而知,而且手捻出的线不但松散,而且手指磨损会很严重,无法长期进行。陆远本打算传授他们纺车工艺,不出意外的1%的成功率,原始人似乎一直无法理解轮子,车轮学不会,泥胚塑形的陶轮也不会。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教他们用纺轮。这个不可能学不会,因为真的太简单了。所谓纺轮,实际上随便一块小石头就可以。将两根苎麻纤维拴在石头上提起来,石头在重力的作用下将两根纤维拉直。这时对齐两根纤维,顺时针旋转石头转动,带动上面的两根纤维搅成一束,这就是纺线的基本原理! 转一次石头,可以绞出半米长的线,而手捻一次,最多捻出几厘米。然后稍微改变结构,用粘土烧出一个陀螺状的陶轮方便旋转,中间留孔插一根直杆方便固定操作,这就是最初的纺轮。该工艺消耗2点投资点,但是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少华人好像忽然就理解到“旋转”和“轴”的含义。在之后的几天里,陆远等人趁热打铁。将粘土放在纺轮上,一个人转动另一个人捏,这就是制胚陶轮。之前几周族人制胚都是手捏,厚度不均匀且造型奇丑无比。有陶轮的帮助,不但器型美观,最重要的是可以做出较薄的陶器。没有陶轮的辅助,水杯跟砖头一样重一样厚,简直了。陶轮工艺消耗投资点20点。看起来挺多,实际上却省了,因为紧接着车轮工艺的投资降低到50点。胡定华将纺轮横放过来,双手拿着木杆的两端向前滚动,这可不就是最初车轮吗?原来车轮的前置技术居然是纺织,这可是陆远等文明人始料未及的事情。这谁能想到?至此少华部落成功掌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