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立一位君王,能获利无数”的想法,先后投资大笔的钱财,入秦说服秦国太子及夫人收异人为义子,连自己的美妾赵姬都赠给了异人。不到十年,他这笔旷古绝今的大生意就带来了惊人的收益——异人成了秦王,他被封为秦相,食邑十万户,家童万人,权倾朝野,富可敌国。
胡雪岩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他幼年家贫,经人推荐到杭州一家钱庄当学徒,得到了东主的赏识。后来,东主因无后,临终前将钱庄遗赠给胡雪岩。很快,胡雪岩靠着自己出色的经营能力,并依靠官方关系,开钱庄、开药铺、买卖军火,富贵无比。
历代的商界名流,虽然都赚取了巨额的财富,但由于长期以来官方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他们的经商生涯大多都非常艰难,有时最终还是归于失败。
生财有道——旧时经商禁忌与原则
商业以营利为目的,生意人的一切行为旨在一个“财”字。只要一开市,就希望在钱财上有个好兆头。因此,凡是与求财相违的言语、行为都是禁忌。
商人认为,店铺的招幌、标记极为神圣,是“招财进宝”的象征。每天开市挂幌子,必须说“请幌子”,而忌讳说“挂”,生怕它挂不牢而坠地。如果有小伙计不慎将店幌失手掉在地上,马上就会被解雇。商店中的度量用具,如升、斗、大秤、戥子,以及账桌上用的算盘,都不能随意玩弄。尤其忌讳反放算盘,因为“只能往里算计,不能往外算计”。
从前,伙计在账桌、货柜、钱柜上坐卧,也是不允许的,说是怕压了柜上的财神。甚至连睡在待客的条凳上也属禁忌,说是会压了顾客,造成次日顾客减少。此外,扫地时最忌往店外洒扫。尤其是在过春节时,不准扫地,也不能往外倒脏水、垃圾,那是在“倒财”!也不可坐在店门或柜房的门槛上,以免拦堵了财神;还忌讳冲着店门方向和当日财神的方位小便;也不能在店门前打呵欠、伸懒腰,否则会冲撞财神,造成店铺财源不振。
商铺老板的迷信
旧时商铺老板相信,第一个进门的人能决定商铺一天生意的好坏。如果商铺一开门,就迎进一个进京赶考的举子,会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商家常会免费为其服务。如果商铺一开门,就进来一个孀妇、毛女,会被认为是晦气。客人走后,商家一定要燃草纸熏烧一番,熏罢扔在店外,以求破解。
商人的经营原则,有和气生财、有买必谢、童叟无欺、讲究吉数等。
首先,经商之人要对顾客谦恭和气,服务周到,才能赢得主顾,生意兴隆,这是千百年来商人经商的经验之谈。
其次,无论能否成交,都应和颜悦色地对待顾客。一旦成交,不论买卖数额多少,顾客临走时,卖方都要向顾客表示感谢,不能有丝毫苟且。正如《清稗类钞》中说的“无论买卖者出钱购物之多寡,皆为我获利之源,衣食之本,故虽一钱之贸易,亦不可不谢也”。
再次,商品要统一划价,公平买卖,无论贤愚老幼,一视同仁,决不欺骗或欺辱。
最后,商人偏爱吉利数字,希望能借它平安、顺利、发财。经商出门,多选带“八”的日子,顺应“要得发,不离八”的吉言。此外双数和“六”也被视为吉祥的数字,俗语云“好事成双”“六六大顺”。在一些地方的农贸集市上,议牛、羊、猪、狗价格时,忌说整数,否则买回去的牲口也难养。“四”在很多地方被视为凶数,因为发音与“死”相近。
上述禁忌,大都是旧社会的迷信陋习,如今多已被扔进历史的故纸堆,不复存在了。
夹缝求生——招商引资与重农抑商
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只有极少数时期,商业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尽管如此,商业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上古时期,先王们大都鼓励发展商业。传说,神农氏曾亲自主持过市场交易,而黄帝时期则“市不预贾”,就是说不干预商品交换,这无疑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西周时期,商业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在鼓励经商的政策下,商人们的实力空前膨胀,甚至也敢于与国君分庭抗礼。如周厉王时的国人暴动,其中的国人就有不少是国都周围的商人。到了春秋时期,齐鲁、吴越等地以及郑国的商业都很兴盛。
最早的招商引资政策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为了重建都邑,遂下令说,商旅日能来三室的,其中一家的生活所需由国家提供。这算得上是最早的成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