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过渡。黄老道中的“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老道的主要理论基础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非常古老,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但到了汉初才逐渐系统化成为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思想,即黄老思想,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这时方士们趁势以黄帝、老子附和神仙学说,奉二人为神仙。自此,神仙学说开始与黄老之学相结合,单一的方仙道便向黄老道蜕变。东汉末年,神仙学和黄老学进一步结合,正式形成了黄老道。
无论是方仙道还是黄老道,其历史观、宇宙理论都没能脱离成型于战国末期的阴阳五行学说。方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理论,标志着该学说的成熟。到了汉代,方仙道索性将阴阳五行学说并入道教的教义。
总之,道教的渊源,宏观上主要就是原始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结合、发展的产物,具体修炼方面则大量吸收了养生学和阴阳五行说的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信仰糅合在一起,水乳交融,形成了道教的思想来源。
老子论道——探究世界的本质
老子,又名老聃,实名李耳,春秋末期楚国人。他是道家始祖,后被神话为太上老君。相传他生就白眉毛、白胡子,并因此而得名。他生活在距今约2500年前,史书记载他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日之国家图书馆馆长,是学界泰斗、精神领袖、元首顾问。其地位不低,在当时就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例如,孔子就曾专门跑去向他问礼。老子对他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赞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礼,回去后由衷地感叹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对老子高深莫测的智慧十分佩服,将他看做龙一般的人物。可见,老子的确是一位千古奇人,那么他所著的《道德经》又是怎样一本书呢?
《道德经》,又称《老子》,全书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共计81章,仅仅5000多字,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处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甚至有人认为,读通它即可得道升仙。
《道经》从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它主要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原,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万物后,又寓于万物,使万物得到润泽和生长。
《德经》从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它阐述了老子的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长生之道。“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按道办事的人,只是依照万物自然的状态去发展,是辅助,而不是约束和强制,这就是“无为”。
“道”虽然模糊难辨,但它作用于天地万物时,又表现了某种规律,这是人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老子还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老子希望避开世间的纷争,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到虚静的本初状态中。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多个层面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本身的种种内涵,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更为世人称道。《道德经》全书旨意精深,文辞简约优美,善于取譬设喻,且颇多民间谚语,时见用韵,在先秦哲理散文中别具一格。
更可贵的是,世上之学,大都推崇强者、大者的哲学。只有老子毅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柔弱胜刚强”,建议世人“知强守弱”,建议领袖人物“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仅凭此点,《道德经》便可高居世界哲学之巅峰。
教主诞生——太上老君横空出世
一直以来,老子在世人心目中都只是一个学识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