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八一看书 > 首先,我绝不可能是人渣 > 佛——又臭又长,建议别看

佛——又臭又长,建议别看

飞行于皇宫殿庭,令人心悦。

第二天,他将这个奇怪的梦告诉了朝臣,问是吉是凶。大臣傅毅对明帝说,西方有个天竺国,那里有位名为“佛”的神人,皇上可能是梦见佛了。于是,汉明帝便派遣郎中蔡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西域天竺,去摹写佛的遗像。蔡郎中等一行人作为使者,去往天竺。

他们过天山、越葱岭,在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正好遇上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于是便邀请他们到中土去,两位高僧欣然答应。于是他们用一匹白马,驮着一些经书和释迦牟尼的立像回到了京城洛阳。中国自此便有了佛教和跪拜的仪规。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于洛阳城雍门外,兴建一座寺院,按天竺式样为摩腾、法兰建精舍居住。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建造的第一座古刹禅院。“寺”的本义是官署,因摩腾、竺法兰初来时住在官署,又是外宾,为示礼待,就仍称新居为寺;此后中国的佛教建筑,就相沿称为寺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另一说法

“白马驮经”通常被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土的标志,但据考证,东汉初年已有人信奉佛教。如《后汉书》就记载,楚王刘英“喜黄老,学为浮图,斋戒祭祀”。人们显然是将佛与黄老方术等同视之,而佛教初入中土时也确曾依附过黄老方术。

汉明帝还下令,请画工绘制佛的图像,并安放在清凉台和显节陵上,还将白马驮回的佛经收藏于兰台石室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便在寺内翻译经书,自此,佛法东传,佛光开始普照中华。后来,二位高僧均在寺内圆寂。

因当时是用一匹白马把佛经驮回洛阳的,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便把这座寺院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便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并吸引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地的众多僧人,纷纷前来拜佛求法。北魏时,有三千多西域僧人,前来洛阳进行佛学交流。

白马驮经,使佛教文化在中土广为传播,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文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被东亚文化区域奉之为“释源”“祖庭”。数千年来,香火一直绵延不绝。

一苇渡江——达摩游中土弘法

菩提达摩,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拜印度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为师,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

有一天,达摩向师父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中国)。不过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后来,为弘扬佛法,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驾起一叶扁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当时南方梁朝的皇帝梁武帝萧衍非常崇信佛教,听说达摩来到,立即派使臣把他接到都城,热情地款待他。可是在席间,梁武帝与达摩谈论佛理时,总是话不投机。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便离开南朝都城,准备北上。

电影《达摩祖师》

在经历了兄弟间的王位之争后,达摩看破名利,决心潜心修行。师父般若多罗命他盖屋自修,以表诚心。他盖了又坏,坏了又盖,终于悟到佛在心中……67年后,他远赴中国弘法,一苇渡江,面壁十年,在少林寺开创中土禅宗一派。

当时高僧神光正在雨花台讲经说法,围观听讲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达摩路过雨花台时,也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时而点点头,时而又摇摇头。

神光认为他对自己不敬,很不高兴。达摩走后,有人告诉神光,刚才那人就是高僧菩提达摩。神光听了,急忙去追。达摩在前,神光在后,一直追到长江边。

宽广的江面上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只有岸边不远处坐着一位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达摩于是就走上前去,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好吗?”

老人随手抽出一根芦苇递给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来到江边,把芦苇放在江面上,然后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这时神光追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不禁望江兴叹。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杖,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527),他来到了嵩山少林寺,看到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就把少林寺作为他传教的落脚点,开始广集僧徒,弘扬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土禅宗的初祖,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