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闹,就成了旗汉之争。^1^5~1/t/x/t`.~c?o^m+
齐佑很快得知了此事,责令刑部与大理寺,加上都察院一并前去严查。
此案本简单,结果很快摆上了齐佑的御案。他看过之后,照着律令,理事厅并未错判冤判。
齐佑当然知道错误的源头在何处,花了一天的功夫,将这些年满汉联姻情况做了大致的统计之后,直接召集群臣修改大清律。
撤销理事厅,按理来说,跳得最高的当属他们。不过,齐佑在计划中,将他们做了妥善安置。此次除了改律令,齐佑打算将冗余的衙门或者裁掉,或合并,成立新的衙门。
按照大清现在的机构,各种案件由都察院与步军统领衙门,通政使,理藩院四个衙门负责,再加上刑部与大理寺复核。职权混乱不明,效率低下。
齐佑将几个衙门分开,如后世那般,办案,检察,以及审理机分开,各司其职。
像是理藩院这般专管边疆等部落事务案件的,撤销其办案职能,只管各个部落的礼仪,民俗等事务。
大清上下的所有部落,全部沿用大清律,禁止部落的规矩,凌驾于大清律之上。?x/i?n.k?s·w+.?c?o·m\汉官当然是极力支持旗汉同律。哪怕是平时再明哲保身的汉官,这次都站了出来,立挺朝廷的改动。
旗人官员中,有部分保持中立,有极少几人支持,最多的还是反对。
无论他们支持或者反对,都是基于立场与身份。齐佑能理解,但依然很遗憾。
别说他们无一人顾全长远大局,单从眼下局面去思考的都少之又少。
旗人的人口,占比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五。汉人真要反,哪怕旗人有武器,人口差距太大,他们绝对不是对手。
旗人当然乐于做人上人,自降身份,搁谁都会不满。
对于旗人表示支持的那部分官员,齐佑也清楚他们的想法。
这些年来,齐佑提高了汉人兵丁比例,释放了一部分旗丁。
旗兵不再是终身制,服役到一定年限之后,除非能靠着考核当上军官,其他的都解甲归田,退役回家。
朝廷户部有银子,齐佑每年都有用于军需计划的开支,这笔银子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军队。\二+捌`墈*书_蛧. ,埂!鑫/罪\全!
退役回家的兵,有两种选择。朝廷安排了他们一分部转岗,去当番役捕快,或者新成立的灭火衙门去任职。另外没差使的一部分,则有一笔补偿银子。若是有伤残者,额外享受特殊伤残补贴。
汉人兵丁亦一样,与旗人兵丁享受同样的待遇。
旗丁不用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打仗,同样能过上安稳过日子。支持的旗人官员,也是看到了这点。
任何政策,肯定不会令所有人都满意。旗丁失去了铁饭碗,当时也引来了他们抱怨,但所占比例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能平稳军改,与朝廷放开了旗人做买卖有关。旗人家中本有分到的田产,拿了补偿金,能回家种田,或者做些小买卖,日子总能过下去。
隆科多这种老牌勋贵,是最不愿意见到改革之人。齐佑当政之后,他们处处受限制,早就心生不满了。
他因着太激动,一下忘记了朝议的规矩。他眼神接触到齐佑,头皮瞬间一紧,那股子激动与不满,嗖地没了踪影。
齐佑可不比先帝康熙,他监国多年,登基后更是励精图治,朝廷上下幡然一新,政令通畅,吏治清明。
朝廷允许朝臣与百姓畅所欲言,无需担心会因言获罪。但若是违律者,严格按律处置。可不像先帝时期那样,律令只是摆设,随便罚银或训斥几句就了事。
齐佑的帝王威严,深不可测。但最令朝臣官员心怵的还是,日渐完善,并且彻底得到执行的律法。
除了看不见摸不着,为人为官的道德之外,律法才是戴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
反对的官员,吵了半天,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他们总不能当着汉人官员的面,直言他们想高人一等。
按照先帝时期那般,拿旗人上战场打仗,守护江山为由,这个借口如今也不成立。
早在齐佑下令收复西疆,举大兵攻打策妄阿拉布坦,以及攻打贵州云南等地土司时,旗汉的兵已经各占了一半。
西疆收复,云贵等地平安后,镇守当地的兵丁除了汉兵,还加上了苗土等部落的兵。如今旗兵在军营中的占比,只有以前的七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