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薛刚曾举起过一次,搏了个封号叫做‘通城虎’。之后再无人能举起它。”
从唐朝武则天时期到北宋初已过了二百多年,二百多年至少经历了十几代人,这十几代人却没有比得薛刚的,人们不禁有些忿忿不平。宋太宗叹道:“我大宋朝人才济济,竟无人比得上薛刚吗?付金奎!”
付金奎应声站出来:“末将在!”
太宗指了指那只大铜鼎:“你来试试。”
付金奎一吐舌头:“我?”两只脚自然地就要朝后缩。
太宗也能料到他的本事和修为,他随手解下了腰间的一只玉佩,回顾众大臣道:“哪位爱卿能将此鼎举起来,朕把这只玉佩赏给他。”
这只玉佩可不一般!别看它小,却是纯正的新疆和田玉打造,是西北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进贡来的,据汴京玉祥斋老板估价值白银万两。
俗话讲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太宗的话音刚落下,几个偏将副将便要上前,大将郭进把他们往后一拨拉,跨步上前道:“我来!”
他双手抓住大鼎的两只耳环,奋力摇了摇,居然纹丝未动。
东平王高怀德微微一笑:“看我的!”他近前几步,把大鼎仔细相看了半天,蛮有把握的抓住两只鼎环用劲一托……可惜,大鼎只举起半人高就沉重地摔了下来,把地面砸了个半尺深的大坑。
围观众人吓得个个后退,直吐舌头。
潘仁美推了推呼延赞:“你上去试一试!”
呼延赞摇摇头:“我和高王爷较过劲儿,比他强不了多少。”
见呼延赞都不敢上,其他那些将军们更是默默无言。太宗朝着众人扫了两圈儿,不无遗憾地幽了一默:“唐人威风有,宋将脸面丢,此鼎举不了,谈何十六州?”又叹了口气道:“算了,朕要回去歇息啦。”
“且慢!”五郎延德将袍角往腰中一掖,唾手上前欲试。
潘仁美伸手将他拦住,鼻子一哼,讥讽道:“怎么?东平王高爷都举不起来,你一个娃娃家,能比高爷的本事还大吗?”
延德瓮声瓮气地:“高王爷若再年轻几岁,举此鼎可说绝无问题。我如今才二十三四岁,未经一试,潘元帅怎知道我不行呢?”
这一回,潘仁美的举动连高怀德也不满意了:不就是举个鼎吗?犯不着处处和杨家为难吧?他数十年来不曾与潘仁美顶过牛,抬过杠,这一会儿却好言好语地劝说起来:“元帅呀!我大宋朝英雄遍地,人才辈出,岂能以我王爷的身份来压抑人才,阻塞贤路?”
新科状元吕蒙正跟着附和道:“是啊,潘元帅!杨五郎若真的举起此鼎,难道不是我太宗陛下和大宋百姓之福吗?”
话既讲到了这一步,潘仁美只好松手。
延德走至鼎边,双手紧紧抓住一条鼎足,马步蹲裆,暗运丹田气,轻舒两臂膀,大喝一声“起”,竟借抡起之势将大鼎举在半空。
太宗大声地喝起彩。
八大王、高怀德、高怀亮、郡主、吕蒙正、付家父子、潘氏兄弟、呼延赞、潘仁美、郭进和了凤法师等一圈儿人欢呼不已。
只有杨业和延平六兄弟习以为常,若无其事。
延德将大鼎放下,心不跳,气不喘,面不改色。
“英雄啊,杨五将军!”太宗欣喜地亲手将玉佩系在延德腰间:“薛刚号称‘通城虎’,你在他之上,朕封你为‘伏虎罗汉’!”
“伏虎罗汉”即中国佛教领域如来佛座下十八罗汉中的最后一位,亦称弥勒尊者。传说在他居住的寺庙外,常有猛虎因肚子饥饿而长啸,他就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久猛虎被他降服了,天天和他在一起玩耍。故在佛祖钦定十八罗汉时,将其列入,称做伏虎罗汉。
太宗只因薛刚被封‘通城虎’,而杨五郎比他强,故封了杨五郎‘伏虎罗汉’的称号,原本也不过是一句戏言而已,但不曾想君无戏言,这一句戏言被人巧加利用,最终竟决定了五郎杨延德后半生的命运……
这天晚上,刚交酉时,主持方丈了凤大法师便命一小沙弥到后院去传唤五郎延德,说是有一件关系到五郎生死的大事需要相商。
原来太宗君臣夜宿五台山,了凤把太宗、八王、柴郡主和护驾将军石彦超安排在前殿一溜九间的上等客房内;把其余文武大臣则安排在后院一溜二十间的普通厢房内。那小沙弥点起一盏灯笼照着,费了半天劲儿,东打听,西打听,才在杨家七兄弟的住房里找到了五郎杨延德。
而五郎延德一听说是“关系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