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肥沃的东南亚土地呢。
“杀光了,也没人去种啊。”有人嗤笑道,千里迢迢的背井离乡去东南亚,根本找不到什么人去,现在官府都在强制拉人去了。
“印度人就是皇上的家奴,和满清的包衣是一个道理,当然是上等人。”有人举例道,这个极其沉痛但现实的例子,很是直白。
满清一朝,靠当包衣奴才发家致富的,数不胜数。
其余人点头,皇帝打下了印度,把所有印度人收为奴隶,自然算得是半个自家人,无可厚非。
“可这是满清的陋习啊,皇上为什么要把阿三提的这么高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
即使印度已经是华国的一个省,但认为印度人算不上自己人的,基本是华国的主流看法。
“皇上,印度人很受排斥啊。”陶成章小心的汇报,最近几天,胡灵珊总是在看欧美的消息,翻来翻去的,不知道在找什么,一脸的烦躁。
“排斥个毛,既然已经被朕征服,当然就是朕的子民。”胡灵珊头都没抬,继续查看着消息。
“是,我知道了,我会立刻要求下面统一口径。”陶成章点头。
还没等陶成章发动政府的宣传力量,报纸上出现了许多对国民等级制的解读文章。
“孔子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意思是说,融入了我华夏之内,就算是蛮夷,也变成了华夏人,所以,印度人被华夏吞并,就是华夏人,就是华夏的一个新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某张报纸上刊登了这么一篇文章,很多人看了后都点头。
有点道理,民族大融合嘛,华夏自古以来,哪一次不是把其他民族包容在自己之内的,华夏除了汉族,还有几十个民族呢。
只要过上几十年,印度人就是标准的华夏人,印度族是组成华夏民族的几十个民族之一。
胡灵珊放下报纸,鄙夷:“你找人干的?你丫的是文盲啊!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要么是元朝的许衡说的,要么是雍正故意曲解的。
这种以简单的地理位置区分蛮夷和华夏,似是而非。
随便想想就知道,要是夷狄入中国就是中国人,那么满清攻占了华夏,就是华夏人,还有什么好驱除鞑虏的,哪一天日本人俄罗斯人美国人打进了中国,是不是也成了中国人?
就算这话真是老孔说的,又怎么样?
前辈贤达,一辈子不知道说过多少话,有的对,有的错,从来不存在只对不错的人。
老孔的黑历史一打一打的,随便一揪,都是小辫子,说错的话,做错的事,不知道有多少。
哪有因为是某个大贤说的,就必须全部接受,必须毫不质疑的道理?
以为“这是某某某说的话”,便当做是金科玉律的,全部是文盲!”
陶成章擦汗,这种说孔子坏话,诽谤圣贤的话,必须当做没听见。
胡灵珊继续道:“本帝确实有民族融合的意思,本帝要建立一个更大的华夏民族。
只是这个主次要搞清楚,不是‘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而是‘中国占夷狄,则夷狄中国之’。
是我华夏主动吃了夷狄的血rou,将夷狄融于华夏的躯体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是夷狄生吞华夏,融合华夏。
这吃与被吃,融合与被融合的区别,必须说明白。”
官方的正式解释一出,报纸上瞬间多了很多支持民主融合论的言语,从高度到深度,从说理到举例,广征博引,超过胡灵珊好几条街。
胡灵珊大笑,做皇帝就是好啊,随便瞎说一通,立刻就有一大堆的拍马屁。
过了几天,报纸又出新的文章,某个人长篇累牍的写了心路历程。
“……鄙人姓吴,听着像是汉人吧,但其实我是纯正的满人……我家不是满人贵族,在华夏也做了300年草民了,生活习惯与汉人一般无二……满清一退出中原,我家每天都胆战心惊,会不会被人看破了是满人,驱除鞑虏了……为什么我家在中原落地生根了300年,依然不是中原人,不是华夏人呢?‘华夏主动吃了夷狄的血rou,将夷狄融于华夏的躯体中’,我想我家连满族的习俗都没了,满文满话都不懂了,算是彻彻底底的被华夏融合了吧,是不是就该算是华夏人了呢,是不是就能堂而皇之的对人言说,我是华夏人,是少数民族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