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他们这一辈的5个孩子。可是即便如此,每年我家收成超过2/3都会被地主跟官府克扣盘剥,落到我们家里的粮食甚至不能坚持到冬季结束。”
“因为这,我父亲一辈5个孩子最后活下来的,就我父亲一个人,其他的几个姑姑都活生生在那个荒乱的年代里,或者被我阿爷他们卖给了官宦之家,或者直接被饿死在了我祖母的怀中。而我父亲能活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是一个带把的爷们,是我们廖家传宗接代的血脉延续根本,这才被我阿爷跟祖母艰苦守护了下来。”
“直到那年我朝派人到山西招雇流民,眼看着家乡当年再遭旱灾,地理粮食颗粒无收已然绝望的我家阿爷心中一横,当即带着我父亲跟祖母,南下投奔了我朝在大元岛的基业,这才度过了这个灾荒的年景。”
“到了大元岛后,陛下给我家分了田地,借贷了银钱让我家在岛上安置家业,才有了现在我家的生活。”
“正是有了这些从小就听我阿爷、父亲述说的故事,所以我从来没有真正忘记过我的出身,也想为其他同样出身贫困的同胞们做点什么。大元岛上学习的时候,你知道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吗?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阶级剥削的道理,是生而为人所需要追求的理想。”
“我朝陛下是一位奇人,他从来没有说过让我们为他而战,而是让我们明白这一次次的奋战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或许你们这些从小学儒的人并不在意,或者说干脆一直在自欺欺人,自以为明白忠君爱国是为天理等等,可在我们看来,谁人都是一条命,别人从来不比自己更加高贵太多。”
“但我们愿意为了陛下而战,愿意为了他所许诺给我们的远大理想而战,这便是你我之间的区别。”
“这些年从南打到北,再从北打到南,我这一路奋战下来虽然关注战局形势,可同样没有落下队民间百姓生活的关注。我朝每占领一地,最先执行的政策是什么你可能答我?”
“收地,分地。”
“对,看来你还是一名合格的官员嘛。”
“农民们有了土地,才会有新生的机会,没有土地的百姓就是一颗无根之萍,随时会成为灾荒之年的饿殍,或是腐旧王朝达官显贵之家的仆从,完全失去自由人格。我朝为了让百姓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同时也给予上层基础的士绅世家补偿,这些年花费出去的代价,早就足以让我军长驱直入攻破川蜀,将明王朝覆灭3-4回了,也不至于将这一次战事拖到如今,让陛下古稀年纪都没能看到王朝一统。”
“你是聪明人,自然知道这样做,对我朝来说风险多大吧。可是你看看我们陛下,从来没有因为其中的巨大风险,而有丝毫的动摇,一直延续着之前制定的方略,将一块块肥沃的土地送给幸存下来的百姓们,让他们老有所依。”
“现在短暂的战争之苦,相比之前他们在明王朝统治之时的无望人生,却能让他们未来的孩子、家人们,拥有一个崭新的未来。你信不信,如今幸存的杭州城百姓,真正拥有自由之身的人家十不存一,大多是哪家大户的奴仆、下人之类,真正的达官显贵们,早在我们围城之前,便已经通过各种关系逃出了这座城池,到其他地方逍遥自在去了。”
廖熙范将内心之言,直白浅显地娓娓道来,仿佛是在开解这位同学,又仿佛是在为自己制造这场灾害寻找理由。
“”
白易本来还颇有些看不起武人的,自小学儒让白易对自己的文人身份很是自傲,虽然洪朝风气不同但是儒家文化向来高人一等的态度,让白易多少有些感染。但是此时听着同学廖熙范所说种种,他却对这位同学不由刮目相看。
“没想到我自认读书万卷的人,竟然还不如你看得明白。”
白易自嘲了一句,然后收回之前的情绪,现在听对方的言辞,到显得自己之前的情绪实在儿戏。
“这不过是我自小从学堂里学到的,再加上这些年来的感触和理解而已。其实我觉得,你也可以去读读学堂里编撰的书籍,上面很多东西我反正觉得很有道理。”
“比如这次,陛下招来这么多得使节,让他们观战目的何在?你可曾有所理解?”
廖熙范之所以对白易说这么多,其实也有自己的算盘,随着杭州攻防战一事落下帷幕,这也就意味着占据将转移向西南川蜀蛮荒之地。因为川蜀云贵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加上洪朝政府一贯的稳扎稳打风格,真正能捞到继续作战资格的队伍,其实并不多,像他的第七军这次得了个攻城首功,接下来势必要进入一个漫长的修养期,谁让咱